歷時十天九夜的漢光41號實兵操演即將落幕,與過往相比,今年的操演確實「更辛苦、更頻繁,也更真實」。從清晨反空降、夜間突擊、實彈射擊到後備接替、災後重建,各種跨日、跨域、跨單位的演訓同步展開,讓外界直觀感受到,這不再是一場「做做樣子」的軍事表演,而是一次關於存亡戰力的壓力測試。
過程中,確實也發生了更多令人遺憾的意外,包括墜機、落海、受傷事件,再度讓人警覺:操演的「實」與「危」已難分彼此,這是進步的代價,更是戰備的真相。與其說這是一場演習,不如說是國軍整體系統從「預備狀態」全面進入「迎戰姿態」的重要分水嶺。
然而,若僅以意外論好壞,未免失焦。今年的演習重點,在於模擬了更多項目、涵蓋更多環節,也首度整合了「城鎮韌性演習」,納入地方政府與民間系統的協同演練。從賣場疏散、捷運運兵、災後復原、交通分流,到戰損設施搶修、油彈補給與情報聯防等項目皆有呈現。這些內容過去往往在桌面兵棋中規劃,卻少有實際操作,今年的全面上場,讓國防更接近真實社會,而非虛擬戰場。
尤為重要的是,民眾的參與度與感知強度明顯上升。許多人或許在城鎮疏散、道路管制時感到不便,但正是這些不便,才讓人具體理解「戰爭是什麼」。全民國防不只是口號,而是「全民都練過」的常態化制度,而這正是漢光41號演習比以往更具意義的地方。
當然,我們也看到仍有不足之處,包括交通事故、資訊發布不夠即時、部分單位協調延宕等,這些都顯示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知道哪些地方可進步」,本身就是演習最大的成效,沒有測試,就不會有修正;沒有拉高強度,就無法看清破口。
演習之所以稱為演習,是因為我們還有時間準備。當某一天真正進入戰時狀態,那將是沒有預演、不能重來的現場實境。從這個角度看,漢光41號雖然辛苦,卻讓台灣社會更接近戰時思維、更理解國軍壓力,也更明白「和平,不是理所當然」。
今年的操演不是「一次完成的成果」,而是「一次揭示更多缺口的起點」。而這,正是漢光41號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