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日前將我國8家重要軍工與航太造船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表面以「防擴散」為由,實則為打擊臺灣自主國防體系的政治動作;中共藉由出口禁令,企圖對臺施壓,削弱我國軍工產業的供應穩定性,並試圖挑起內部產業恐慌;然而實際上,這些企業與中國供應鏈往來極為有限,影響屬於象徵性大於實質性,反而揭露中共以「經貿為武器」干預臺灣軍備進程的真實面貌。

漢翔、台船關鍵角色凸顯臺灣國防實力

此次遭列管制名單的漢翔航空與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台船),長年承擔我國重要防衛工項;漢翔負責IDF經國號戰機維修與性能提升,並參與勇鷹高教機的國產化,是空軍現代化中樞;台船則主導潛艦國造計畫與巡防艦建造,對於海軍戰力重塑有關鍵意義,其他如中科院則為飛彈研發核心單位,中信、龍德造船則負責軍艦與海巡船艇製造,皆屬支撐臺灣不對稱戰力的骨幹;這些企業正是臺灣強化防衛自主、提升備戰能力的具體展現。

反制中共打壓,建立民主陣營供應鏈

臺灣應以此為契機,強化與民主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軍工與關鍵產業供應鏈合作,既然中共將經濟行為武器化,臺灣更須積極爭取與美、日、歐洲盟邦合作,共同打造「去中化」的安全供應體系;例如與美國推進軍售整合機制、與日本強化高階材料與技術轉移、與歐盟加速關鍵零組件互認,讓中共封鎖舉措變成孤立自己的惡性示範;透過國際合作,臺灣軍工體系不但不受打壓影響,更可邁向全球化、制度化的安全體系。

以制度強化反滲透,防堵紅色供應鏈滲入

中共將出口限制作為威懾工具,實際也暴露其對臺灣軍工布局的持續滲透企圖,我國應即刻強化防滲透立法,清查國防產業是否仍有紅色供應鏈殘餘,同時加速啟動國產替代機制,行政部門、國安系統與國防部門應協同合作,定期檢討軍工原物料、技術來源與供應風險;另透過國際認證導入,如美國ITAR、ISO軍規認證,讓臺灣製品被全球民主國家接納,也成為對抗中共滲透的堅實堡壘。

向國際發聲,揭露中國以經濟制裁壓迫臺灣

最後,臺灣政府與公民社會應主動向國際揭露中國將貿易與出口手段政治化的本質,凸顯中共對臺灣軍工發展的不當干預與破壞;可透過外交管道、智庫論壇、國際媒體說明中國如何以「安全名義」進行政治操弄,並藉此呼籲國際社會一同關注與譴責類似行徑;透過外交反制與價值聯盟連結,讓臺灣成為對抗中國經濟脅迫的民主典範,也進一步爭取國際社會對臺灣軍事自主權的正當支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