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平台TikTok供全球年輕人分享舞蹈、生活與趣味短片的娛樂工具,但其早已成為中共進行認知作戰的工具,根據法國ARTE電視台紀錄片《TikTok:影響下的社群》及台灣與國際學者研究,TikTok的演算法具有極高的用戶黏著度,且有選擇性地推播親中、淡化中共威脅的內容。透過「無害包裝」,潛移默化地影響使用者的價值觀,讓許多用戶對中國產生正面印象,並對北京政權的警覺性逐漸下降。

此影響在台灣尤為顯著,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20至24歲年輕族群對台灣的認同度出現下滑,打破長期以來青年強烈支持台灣主體意識的趨勢。

TikTok世代的高中生與大學生政治參與度顯著降低、投票意願萎縮,反映出一種集體的「政治冷感」,TikTok不僅塑造青年對中國的印象,更可能削弱他們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心與投入,進而動搖國內世代共識與政治穩定性。


研究指出,TikTok透過一連串看似無害的內容進行「軟性政治推播」,舞蹈影片、農村生活、街訪短片等日常素材中,夾雜著對中國體制的正面形象與對台灣政治的負面暗示,例如街訪影片中,有台灣年輕人被引導比較中國的「民主」與台灣政治的缺陷,更令人關注的是,「台灣民主實驗室」發現,TikTok的演算法會主動推薦與中國有關的軟性政治內容,讓年輕人逐漸接受、同理,甚至認同中國人民與其社會風貌,值得注意的是,若此情感共鳴一旦建立起來,中共意識形態滲透將能直接影響台灣青少年。

除了政治態度的轉變,TikTok也在重塑台灣青少年的語言與文化認同,研究顯示,過去幾年內,大量中國用語如「牛」(形容厲害)、中國哏圖、遊戲內容等,逐漸進入台灣青少年的語彙與生活圈,這種文化輸入看似無關政治,但實際上是一種潛在的國族認同重構,透過日常語言與審美的熟悉化,中國文化與社會觀被「去政治化」後大量融入台灣社會,降低青年人對中國制度性威脅的敏感度。

對中共而言,TikTok是打破台灣內部團結、防線與抗中共識的重要武器,透過重塑台灣年輕人的價值觀,中共意圖分化世代認同、削弱民主體制的韌性,最終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標。
在禁用TikTok的爭論中,台灣社會面臨民主價值的考驗,執政黨內部傾向效法美國,以國安為由進行限制,但反對黨則強調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導致政策陷入僵局。

TikTok的影響已超越社群平台的層次,它成為中國進行「數位認知戰爭」的前線武器,對台灣而言,這場戰爭無聲卻致命,唯有強化媒體素養教育、健全法律規範、重建本土文化與政治參與意識,台灣才能守住資訊防線、民主制度與國族認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