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閣」成為當前政壇熱議的關鍵字,純粹出於偶然。自大罷免時代開啟,執政黨便吃定在野因著民意不若既往(*藍營多少仗著多數恃寵而驕,白營則深陷柯文哲的官司衝擊),肯定不敢提出倒閣案,畢竟一旦總統宣布解散國會,則新國會在野勢力是不是還能居於多數,相信連藍白高層自己也沒有十足把握。相中這一點,讓綠營毫無後顧之憂的真搞起了全國性的罷免行動,搭配著高強度的大內宣與網紅行銷術,眼下看來,最終得進入罷免投票的藍委,應該達十多席跑不掉。
但正所謂「狗急跳牆」,已然被逼入絕境的藍營,近期便不斷的傳出可能提倒閣案、促請總統解散國會的方案,尤其在蔣萬安市長「開第一槍」公開表態後,從朱立倫到黨籍立委,皆不否認其實踐的可能性看來,面對綠營來勢洶洶,以「梭哈式」的倒閣手段進行反制,恐怕已是藍營內部頗有共識的大絕。現階段得處理的,或只剩下湊齊國會多數的關鍵幾張選票,該從白營或綠營取得了!
綠營起意來歸?可能嗎?
儘管執政黨委員或認為解散國會的時機已過,從「理性」的觀點(利益極大化的計算)而論,其實並非全然沒有誘因。以下是筆者的分析:
首先,按當前大罷免的態勢,即便最終十餘席藍委付諸罷免投票,真正能罷掉的,外界預估或不過是5、6席,其中又是北市的委員居多,這些區域,有些本就是藍營的優勢區,現任被罷掉,補選上來的人也普遍不會弱(*如徐巧芯下,費鴻泰上;李彥秀下,游淑慧上……),屆時補選結果若是各半,那也不過就是拿回2、3席,與在野聯手的席次相比,還是無法拿回國會多數,豈非白忙一場?
更況,這段大罷免大搜索行動搞下來,藍營支持者也開始甦醒,政黨對決的態勢日趨明顯,假若到最終又淪為比拚基本盤的動員競賽,說不定接續罷綠委的動作,也可能讓綠營折損議席,不是更加得不償失?
相反的,假若是解散國會,全面改選的結果,按現階段各家民調的政黨支持度分析,綠營是即有機會拿回國會多數,只是麻煩點得重選一次,徒增點社會成本而已(*思瑤姐姐不也曾說,為了民主,多花個幾億來重新選舉也值得),如此畢其功於一役,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就現任立委個人而言,真的沒有誘因麼?國會重新選舉,其任期可不是只到2028,而是完完整整的重算四年。換言之,再搞一次選舉,可以多出兩年的任期,未嘗沒有收穫。試想,按綠營候選人產生皆以全民調的方式出線為例,現在重選,該區域的優勢人選,絕對就是現任者,但若再過兩年,誰又能保證底下的議員新秀們,不會抓住上位機會,橫空出世呢?(*回想當年王定宇不就是以推倒張銘清,一戰成名,直接從議員躍身為立委,在如今抗中保台的氛圍下,有的是機會讓有志者表演搏聲量的!)基此,為了求穩的考量,提前選舉,對現任者其實是利大於弊。
最後,回歸到國家的層面,國外經常可見所謂的「期中選舉」,也就是國會議員席次定期分批改選,讓最新民意可以隨時的被體現,也使執政黨的施政能夠時刻接受民意的考驗。然而,台灣並沒有這樣的制度,我們現階段所稱的「期中選舉」,其實只是地方縣市首長與議員的九合一大選。這種地方選舉,勝負主要還是來自於地方山頭的動員實力,基本上與國家層級的大政方略,較無緊密的連結性。
正因如此,您或會很納悶,明明打著「抗中保台」旗幟的台派,屢屢都能在全國大選所向披靡,怎麼回歸到地方選舉,總是顯得彆腳,甚或經常淪為慘敗的命運,這就是問題所在。
然而,假若現在藍營真付諸倒閣,又總統宣布解散國會,結果將使總統與立委不再同時選舉,立委選舉將可能與地方大選時城相近,則屆時將使地方大選得以涉入更多國家認同的論辯,這對於擅打認知作戰的綠營而言,豈非又是一大利多?說不定因此還能在地方大選中有所斬獲,一舉數得。
綜言之,從以上各個層面的分析看來,要綠營也接受倒閣案,從理性的觀點而論,並非不可能,反正卓榮泰本來就是免洗的,請他下台後,讓他轉進更肥的國營事業擔任董座,「下台做更大」,也不失禮吧!畢竟,為了國家,為了台灣,更是為了黨,這點犧牲,又算得了甚麼呢?
尤有甚者,撇開一黨之私的考量,總統若能宣布解散國會,無疑也是為台灣的民主,樹立前所未有的憲政典範,讓台灣從此也能仿效先進民主國家,擁有更名符其實的「期中選舉」。在全國層級中,能夠以兩年作為期限,定期的檢視各政黨的作為,讓民意真能成為監督政治的工作,不至於屢屢被「臭酸」的民意挾持,這才是解散國會的真正價值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