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針對中國實施的關稅調整,引爆全球供應鏈的劇烈震盪,世界各地股市隨之大幅波動。台灣股市也受到衝擊,週一開盤即全面跌停,直到收盤仍未打開,市場情緒陷入恐慌。

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有些國家選擇釋出善意,承諾降低對美關稅、增加美國商品進口,以平衡貿易逆差。然而,也有國家選擇強硬對抗。中國第一時間以「對等報復」為由,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徵34%的關稅,激怒川普總統。他隨即回應,將對中國商品再加徵50%的懲罰性關稅,合計包括先前的20%與34%,中國商品未來將面臨高達104%的總體關稅,該措施預計於台灣時間4月9日中午正式生效。

在這場全球經濟博弈中,台灣近年在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位總統的領導下,持續推動與中國的經濟脫鉤,同時深化與美國等友好國家的經貿合作,減輕了這一波關稅風暴的衝擊。以台南市為例,這些年積極打造友善投資環境,解決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問題,成功吸引國際企業落腳投資,成為供應鏈重組下的受益者之一。

然而,當全球局勢劇變,國內部分藍白政治人物卻選擇政治操作而非務實應對。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主張,應將預算削減的1439億元作為救命金;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則提議,將省下的2000億元預算轉為產業與勞工補助。

還有部分民進黨立委如陳亭妃提出補助企業的建議,不止可能讓美國誤解為「不公平競爭」行為,更值得深思的是,是否該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那些原本就有能力從事跨國貿易的大型企業?會不會加深貧富差距,引發劫富濟貧的問題?

政府面對挑戰已採取具體行動,派遣經貿談判團隊前往美國磋商,尋求更緊密的經貿合作。與其以補助企業應對短期風險,更應著眼於長遠策略,包括鼓勵企業赴美投資、強化技術合作,這才是川普總統真正關注的方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