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簡稱「四接」)環評通過,標誌著台灣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再向前邁進一步。無論是四接的推動,還是更廣義的能源轉型,所有替代能源的選擇,都是在環境保護與能源需求之間尋求平衡的結果。在全球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當下,台灣的能源政策既要確保穩定供電,也要減少碳排放與環境影響,這使得每一項能源決策都涉及艱難的權衡與取捨。

台灣政府自2016年提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後,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並以天然氣作為減少燃煤發電的過渡能源。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與儲能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單獨支撐電力穩定,因此台灣仍需仰賴天然氣來確保供電安全。在此背景下,四接的設立成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目標是在減煤、非核的同時,提供更穩定、較低碳的能源選擇。

四接計畫並非毫無爭議。它涉及填海造地,可能影響基隆港周邊海洋生態與航運安全,這使得環保團體與地方政府對其產生疑慮。台電在環評過程中多次修正方案,最終將填海範圍從29.25公頃縮減至14.5公頃,避開珊瑚群聚區域,並提出生態補償與監測計畫,才獲得環評通過。這個過程正是能源轉型決策如何在發展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的縮影。

從國際經驗來看,各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時,都面臨類似的取捨。例如德國在逐步淘汰核能的同時,雖然大力發展風能與太陽能,但仍需要天然氣作為補充能源;日本則在福島核災後加強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同時積極發展氫能與儲能技術,以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這些例子顯示,能源轉型並非一蹴可幾的過程,而是一系列階段性的調整,每一個決策都需要權衡當下的能源供需與長期環境影響。

四接環評的通過,代表台灣能源政策進入新的階段,但這不意味著轉型的終點。政府未來仍須推動更積極的再生能源發展,提高儲能技術與智慧電網的效率,才能降低對天然氣的依賴,進一步邁向淨零排放的長遠目標。政策制定者也應確保四接的環境監測與補償措施落實,減少對當地生態的影響,讓能源轉型與環境保護能夠同步推進。

所有能源選擇,無論是天然氣、再生能源,甚至核能,都是在環境與能源需求之間的權衡。四接的推動顯示,台灣當前仍需要天然氣來維持能源穩定,但這不應成為依賴化石燃料的藉口。能源轉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政府與社會各界應以更前瞻的視野,推動更具永續性的能源結構,讓台灣在邁向淨零排放的道路上,持續前進。

楊聰榮(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