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2月,俄烏戰爭已持續兩年,這場戰爭讓烏克蘭付出了承重的代價,但偉大的烏克蘭人民在面對俄羅斯侵略的情況下,仍然展現出強韌的抵抗精神、仍然以熱血和生命守護著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烏克蘭軍隊在戰場上付出了巨大犧牲,勇敢對抗俄羅斯的侵略。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俄羅斯獨立媒體Mediazona的統計,俄軍在戰場上已陣亡約45,000名士兵,但實際數字可能更高。《紐約時報》援引美國官方數據,指出烏軍約有70,000人陣亡,受傷人數在100,000至120,000之間,烏克蘭人民不僅在戰場上奮戰,也承受著戰爭帶來的嚴重人道危機。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顯示,約600萬烏克蘭難民流離失所,被迫離開家園前往歐洲各地。

 

但不幸的是在侵略者的鐵蹄面前,國際社會並沒有選擇站在勇士的身旁,而是冷漠的注視著戰局的發展。即便烏克蘭展現出無比的堅韌,勇敢地迎接每一場戰鬥,國際社會依舊顯得猶豫不決,儘管歐盟、美國等國提供了一些軍事和經濟援助,烏克蘭仍面臨著巨大的孤立,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援來徹底改變戰局,這讓烏克蘭陷入了困境之中,並使他們的抗爭變得更加艱難。

 

然而,正是這些不屈的鬥爭,成就了烏克蘭民族的靈魂,儘管無數次付出生命和血的代價,烏克蘭人依然矢志不渝,因為他們知道,這不僅是為了國土的完整,還是為了全世界都能見證到自由與正義的力量。他們不僅在捍衛家園,也在用生命詮釋著對理想的無畏追求。

 

烏克蘭的故事,成為了全球每一個為自由與尊嚴而奮鬥的民族的象徵。而國際社會的漠視,只能讓烏克蘭的抗爭變得更加艱難,但也正是這份艱難,賦予了這個民族無可比擬的英雄氣概,或許烏克蘭人民的抗爭最後會以失敗告終,或許只有妥協跟和談才能換取國家的存在以及和平,但正如同《唐吉訶德》中所說的那樣:「我寧願魯莽,也不要怯懦,因為魯莽比怯懦更接近勇敢。」一個處於危難之中的國家需要的不是外交家的智慧,也不是綏靖主義者的圓滑,而是唐吉訶德般的魯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