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都覺得他精神狀況異常,但都不敢叫他去看醫生。」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句子,必須提問,第一,誰有專業能力可以判斷精神狀況異常和精神疾病?第二,切勿因毫無證據的一面之詞,而跟著錯誤判斷,特別是警方。
在精神疾病汙名標籤化議題,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常出現有不理解憂鬱症(Depression)等專業精神醫學名詞,缺乏醫學知識基礎,也不了解病友生命處境,就習慣性未經思索地對他們貼標籤,甚至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
上述精神疾病汙名標籤化的錯誤行為,可回溯歷史。古代的人對精神疾病不了解,社會污名化和排斥精神病患,以超自然或宗教解釋及對待他們,認為他們受到神明懲罰或惡魔附身,還有靈魂脫離、犯了禁忌、沖煞、受驚、風水等眾多說法,讓他們接受咒術、儀式,對其施行非人道待遇,例如虐待、監禁甚至處死。
瑞典醫生Felix Plater(1536-1614)是探討人類行為偏差和精神障礙的先驅。1621年英國的Robert Burton寫了當時最出名的書籍《憂鬱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描述有關憂鬱方面的症狀,1682年英國醫學家Thomas Sydenham描寫了有關 歇斯底里(hysteria)方面的症狀,1683年英國的Thomas Willis提出精神疾病應是與大腦有關的疾病,從此精神醫療有了現代醫學的基礎。然而,精神病患的遭遇也在18世紀才受到人道主義的重視。
醫學人類學家凱博文(Arthur Kleiman)的研究指出,社會性的「道德破產」與思覺失調症畫上等號,因此,精神病患被視為是發生危險事故的潛在污染源,更是無法善盡責任和義務的「幼稚化」族群,難達到「成人」的道德層次。如此合理化管教訓練或區隔處理的正當性,但往往造成患者的自信低落。
現代醫學的進步會給精神科醫師更豐富的知識和能力,照顧需要幫助的患者,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從事精神醫療工作應有的人道精神與人性關懷。行文最後,「你有病喔」是被合理化的錯誤流行語,我們必須要小心「精神狀況異常」和「精神疾病汙名化」的標籤負向力量,有些原先其實沒有精神疾病的人們,因為烏合之眾網路輿論暴力故意放大他們某些行為,將其病理化、污名化,反而導致出現相關的症狀,這些錯誤的惡行也會導致後來患者自盡不可彌補的悲劇,當初無知識、「無醫學科學證據」亂貼精神狀況異常的「精神疾病汙名化」標籤,卻無法負責,特別是警方,不可毫無證據的單面之詞,和不周全觀察,跟著進行錯誤判讀。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總統召開首次院際協調之所見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