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這個民主多元文化國家,原住民加分政策一直是爭議不斷的議題,在政治上有原民立委看到加分制度的粗糙,也有原民民意代表認為加分對原民孩子是一種保障,有現實的考量。

 

  但回顧原住民升學政策,在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上,有其法源基礎,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國家並應依民族意願,對原住民族教育文化……予以保障扶助並使其發展」。本是強調國家需運用教育政策扶助原住民族,保障其向上流動之機會,定訂相關升學方案,使教育機會均等,以彌補不足。政府非常重視原住民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然而在進步跡象卻不甚明顯。現行的台灣原住民學生外加保障名額,與族語認證檢測的政策制度,反而形成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困境。諸如加分政策造成反向歧視,一般學生會對原住民族語認證得以加分這點感到非常不滿,批評嘲諷原住民學生不需認真,只需要一張族語認證就可超越多數學生的努力。

 

  然而,一般學生不知道原住民族語認證對於台灣這個國家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意義,自從看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劉影梅深耕南澳鄉三十多年,在台灣長期推動「部落之星」大學社會責任深耕型計畫,以「用藥健康歌」為媒介,提醒台灣泰雅族長輩在用藥上需要注意的事情。上述行動正是重建台灣泰雅族原住民文化主體性的教育助力,「用藥健康歌」就是以原住民母語歌的形式提醒長者須對勇敢文化重新定義,同時,「用藥健康歌」也在保存台灣泰雅族語言文化,發揮保存原住民族語的教育功能。

 

    就事論事,就制度論制度,加分制度也對台灣原民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學者陳如薰認為此制度讓原住民學生有負面印記,造成了心理傷害。除了誤解認為不公義帶給原住民學生很大的壓力,加更多加分式、化約性升學保障政策,只會形成社會誤解,易導致原住民學生之壓力與自卑,重族語輕學科也會影響原住民學生學習過程的能力,因容易受到學習挫折,導致休學或輟學率高,在這樣配套措施不完備的原住民加分政策,形成原住民學生因此政策,卻成為體制下的受害者。

 

  承上,筆者認為必須重新檢視歷史正義因素,為強化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的關鍵點。因在心理和文化層面,學生會認為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不公平,認為憑什麼原住民學生可以加這麼多分上好學校?這些加分不是透過個人努力得來,所以不公平。但只看到表面效度的形式公平,未考量歷史正義,不知道原住民文化教育曾被壓迫和侵略的歷史事實,現今的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其目標是給台灣原住民加入主流社會的實質公平。

 

  約五年前,時任台灣總統蔡英文,公開表示目前政府很積極在規畫「原住民族學校法」,讓原住民族可以有自己的學校,而且可以有自己的課綱,這都是考量歷史正義而有的原住民教育政策回應。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此政策仍須精進修正。必須考量歷史正義因素,透過政策一方面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系統,一方面也能讓原住民和國際接軌,達到原民轉型正義的教育政策總目標,還給原住民作為台灣最先國民的尊嚴。

 

  再回到原住民加分爭議,同樣多年關心台灣原民教育議題的中正大學鄭勝耀教授,曾說過一個原民女學生勇敢面對加分爭議的故事,鄭教授提及有名台灣原住民族女學生,自信且神采奕奕的對他說:「我反而最喜歡同學問我原住民為什麼要加分?」因為她正好可以利用機會反問他們:「因為今天考的是漢人的知識,所以,我們可以加分;如果下一次,考的是我們原住民的編織、打獵、唱歌與跳舞,你們漢人也可以加分,我讓你們加分百分之五十,好不好?」

 

    這是很好的提問,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做好具備「原住民文化主體性」的「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去釐清原住民加分爭議背後,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歷史正義,除了精緻化台灣原住民加分政策,更需透過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系統,讓台灣原住民和國際接軌,達到原民轉型正義和教育公平的總目標,而不是用原住民加分去反向歧視壓迫台灣原住民學生!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