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句廣告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如同魔咒般,深深烙印在每一位父母身上,沒有父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尤其是學齡前以及小學中低年級階段,此段學習習慣的形塑成功與否,攸關接下來學習階段的良窳,換言之,在幼稚園小班、中班、大班到小學三、四年級,是建立學習習慣最重要的黃金期,學齡越高再企圖改變,則須要更大的扭轉能量,「學貴慎始」道理即在此。

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1.感覺動作期,0-2歲,靠感覺獲得經驗、物體恆存概念。2.前運思期,2-7歲,使用表徵語言與符號、自我中心、不具可逆性。3.具體運思期,7-11歲,了解水平線概念、能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4.形式運思期,11-16歲,懂得推理、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小學5年級以前,學習習慣的正確建立,有利於高階的學習。

讀小一須滿6足歲,3-6足歲的孩子正好在前運思期,可以運用語言、符號,懂得以我出發,與旁人建立關係,因此要有成功的發展,參與合作是非常關鍵的元素。又小班到大班的學習成就變化極大,在語言、符號的認知發展最為快速,許多家長願意花大錢讓孩子在此時期讀雙語幼稚園,並建立正確的閱讀習慣,透過建構情境,引導孩子思考,學習如何學習。

大部分家長很難教會孩子如何建立學習習慣,只能以鼓勵或要求孩子學習,所以家庭環境的氛圍,父母兄弟姊妹的耳濡目染,都是孩子成功學習的關鍵。父母切忌自己看電視卻要求孩子看書,把餐桌當書桌,全家一起同步讀書,效果奇佳。有些家長會增加孩子才藝的學習,但需要緊密關注孩子的學習反應,避免強迫或是在體力不支的情況下學習,反而對才藝探索產生厭倦或抗拒。

6足歲邁入小學之際,不同家庭孩子的學習習慣早已有明顯差異,有的孩子可以坐得住,有些則否,又有些孩子可以自主閱讀,有些孩子只在有壓力下才會做動作,可想而知其效果後者一定較差。有研究指出使用多媒體電子設備,腦部會產生多巴胺而愉悅,過度使用則造成資訊飽和,致使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父母必須越早控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量,避免上癮,影響學習。

因來自不同的家庭,學習習慣都不盡相同,學齡前學習習慣的養成,每個孩子其專注程度都不會一樣,學校與家長都須要嚴密配合,否則學校受控、回家失控。當今孩子學習落後的跡象分為:無法專注、讀不懂、讀懂但不會運用,大部分孩子在起跑點就落後了,建議及早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控管電子設備使用量,培養閱讀習慣與專注力,不要貪快囫圇吞棗,對下一階段學習絕對有幫助。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