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爭議連連,從夫家的詐騙案、臺北富邦銀行的借貸到近期發生的洩密案及超貸安「芯」宅案,沒有一件事和社會大眾解釋清楚,反倒不斷向其他地方潑油、點火,試圖轉移焦點並鞏固自己的被害者角色。一方面形塑藍綠對立的激化態勢,凝聚其支持者並向他們交代;另一方面靠著「炎上戰法」及「鄉民政治學」讓自己的聲量維持在高峰,無論好的、壞的,都視為一種品牌行銷,並且屢試不爽。
就筆者的立場而言,我一向認為政治人物的私領域並不是大眾討論公共政策及公眾事務應該擴大討論的主要範疇,這只會模糊焦點並讓公共利益更加難以被討論和落實,除非他們的道德瑕疵影響到了公眾利益。以徐委員的一身名牌為例,那段時間的討論其實相當發散且無意義的,我們應當把心力放在其是否有合法申報及是否利用其民意代表的職權或特權去行使不合理的手段,而不是對這個社會散播仇富的種子,這只會讓原本應該放大檢視及監督的部分被模糊掉,最後樂的反而是當事人。筆者並不是想表示一位政治人物的品格並不重要,只是希望臺灣的公眾討論空間能夠變得更加健康,讓我們一起用就事論事來取代低級且廉價的消費、貼標籤及「連連看」。綜上所述,從媒體框架及政黨政治的視角,徐巧芯目前所承受的對待和檢視,只是用了徐巧芯一貫的邏輯和手法,讓他自己「體驗」看看被亂連一通的滋味,並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本道理。
徐巧芯為了轉移焦點,除了不惜揭露他人的心理疾患病史,指控其裝瘋逃兵,近日更擅自將外交部的密件內容公布出來,將不同領域的保密原則皆視為無物。正所謂其所言的「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蜜獾戰術再搭配「死道友,無死貧道」的關鍵「芯」法,就是他的萬用組合拳。筆者不得不承認,徐巧芯在選戰上及社群經營都很有一套,他很成功的活成了自己選區的形狀,讓自己能夠高票當選,但筆者不禁要問,我們對於這個國家從政的人員標準應該這麼低落嗎?為了讓自己在爭議中全身而退,連臺灣的外交都能夠犧牲,忠於自己的國家,不是從政的最低標準嗎?自己身為外交國防委員會的委員,一點專業和職業操守都沒有,用監督當作包裝,實則讓臺灣陷入更艱難的外交處境。有一點國際關係常識的人都知道,外交事務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不能說」,尤其臺灣處在如此特殊的外交處境中。媒體揭露是一回事,官方擁有維持戰略模糊的權力,徐巧芯的行為點亮的並不是臺灣前行的道路,而是中共等邪惡軸心國家侵略的捷徑。由此可知,徐巧芯是一個沒有「國家」意識的的政治人物,為了躲避爭議,家人不要了;為了轉移焦點,國也不要了。
綜上所述,徐巧芯委員不僅在其道德瑕疵及權勢關係中說不清楚,更大大的損害臺灣社會及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利益和信任。如果有一種提案叫做試用期需要把薪水打八折讓讀者們覺得荒謬,那上任超過3個月、剛過試用期的徐巧芯委員的危機管理能力和其社會信賴度,是不是應該「整棟出租」呢?
(筆者為政治工作者、podcaster、補教老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