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韌性是臺灣的代名詞:政治分化及醜惡攻擊之下,臺灣依舊發光發熱

    2024.08.19 | 06:13

    2024巴黎奧運近日在各國運動員的優秀表現下閉幕,我們臺灣創下了2金5銅的優異成績,是僅次於三年前東京奧運2金4銀6銅史上最佳成績的捷報。這不僅歸功於所有臺灣選手在賽場上的全力以赴、政府及教練的投入及照顧,還有所有在現場或螢幕前為每個選手奮力吶喊、加油的人們,是這些同心協力讓臺灣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這是一種不分黨派、族群一致團結的民族精神。當然,在一場國家盛事面前,許多不同領域的人都會希望和它有所連結,其中不乏許多政治人物。筆者認為,政治本就和生活息息相關,臺灣的體育要繼續進步,也有賴這些行政首長或相關官員所提出的有利政策。不過在這場奧運的盛會中,並不是所有的政治味都是這麼好聞的,筆者從開幕到閉幕之間觀察到了幾件值得拿出來討論的事情。國民黨前青年部主任陳冠安在臉書談及了林郁婷的性別爭議事件,內文提及前總統蔡英文發文聲援後一小時,總統賴清德也跟上,「兩人較勁意味濃厚」,他更進一步表示,從文章的內容和溫度來看,賴清德都有許多地方要和蔡英文學習。筆者尊重陳前主任個人的解讀,不過在這個舉國歡騰的時刻做這樣的政治分化也未免太多餘,國民黨有時間做這樣的政治解讀,還不如去多關心我們的體育賽事及選手,或提出幾個像樣的體育改革相關政策,一起為臺灣努力不好嗎?結果奧運期間,國民黨讓大家看到了什麼?是「中國人委員」翁曉玲的社群AB稿事件;還是臺中市長盧秀燕社群發文提到奧運,卻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最前面;還是新北市長侯友宜舉辦國手簽名會,沒做好流程控管,害選手們簽了四個多小時的名呢?陳冠安有時間挑撥離間,先發文約束自己黨內的黨公職吧!此外,最讓筆者不能同意的是前立委郭正亮的言論,他在網路節目上表示臺灣的奧運成績很差,許多人口和GDP比臺灣低的國家表現得都比臺灣好;GDP和人口與臺灣相似的國家也表現得比臺灣好很多,他認為臺灣只會陶醉在自己擅長的項目裡,在中美的奧運對決中孤芳自賞。筆者想問問郭教授,只談人口或總體經濟指標的GDP就能夠比較各國表現,讓我非常好奇,您的研究方法和統計學是和誰學的?講得真好,下次別講了!投入的資金及體育發展不易的歷史因素及結構問題是可以忽略的嗎?另外,臺灣這次在不擅長的運動項目中也有拿下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成績,我想郭前委員應該是通告滿檔,根本沒時間打開電視,或上了年紀半夜只好呼呼大睡。郭前委員在痛失不分區立委連任機會後只能淪落到每天上節目認知作戰,和那些為了讓臺灣被世界看到而奮力一搏的臺灣英雄們相比,你對這個國家一點貢獻都沒有!在這次奧運過後,筆者希望全體國人能夠持續的關注臺灣的體育發展,無論是選手、賽事,甚至是相關的政策,讓大家形成一股關注和監督的良善力量,我們會戰勝一切的惡意。在下一次的洛杉磯奧運,臺灣的寶貝們會繼續在國際的舞臺上閃閃發光。(筆者是政治工作者、政大東亞所碩士生) 
  • 投書 偷雞摸狗:麥玉珍切段火龍果,更切斷臺灣的族群共融

    2024.07.15 | 18:18

    立法院朝野黨團於上週五(7/12)協商,確定將新住民專法命名為《新住民權益保障法》,但民眾黨立委麥玉珍提出修正動議,在其第一條中提到「政府對於不同國籍或地區之新住民,行政措施應一律平等。」此內容和國民黨團提出之草案中第四條的內容一模一樣。此舉不只遭到外界質疑是為了偷渡中配取得身分證的相關程序,更無視背後複雜的法規及國安問題,看似立意良善,想要弭平中配及其他外配制度上的差異,其實只是將外籍配偶們推上火線,將國安燒出一個大洞而已。不料,民眾黨團於今日(7/15)稱不滿民進黨對其抹紅,宣布撤簽《新住民權益保障法》,並退出朝野協商。了解立法院議事運作的人都知道,退出朝野協商,就得回到院會表決,屆時藍白再挾著人數優勢強度關山,再次形成「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的多數暴力。一旦反對的聲浪出現,他們可以順勢把那些聲音貼上種族歧視的標籤,反控執政黨及其支持者將中配及外配們指責為中共同路人或在地協力者,牽連一群無辜的新住民及其子女。在爭議法案及相關政策上,民眾黨處處包牌,並將許多問題去脈絡化、最大簡單化,快速搏取許多對相關細節不了解的人的眼球,換取不屬於他們的政治紅利。現行的中配及外配入籍規定從憲法上身分、法律依據、年限規定、是否要放棄國籍到是否需要考試都有截然不同的規定,筆者固然支持能夠將兩者的差異弭平,重點在於嚴謹的討論和修法,而不是藍白這種粗糙和暴力的做法。這只會引起臺灣社會更大的衝擊,完全不利於族群共融之外,源頭問題更是繼續被長期擱置。筆者身為新住民二代,自身的認同就是臺灣人,我相信許多人也和我一樣。真正使得中配被推上火線變成過街老鼠的人,是民眾黨立委吳春城口中的「新住民之母」麥玉珍,筆者必須嚴正抗議這樣的錯誤代言。麥委員,實在沒有人抹紅您,您過去在統促黨女媧黨部臉書社團的發言、面對《選罷法》的包牌態度,遠比您切段帶回越南的火龍果還要紅。臺灣在歷經三十幾年的民主化後,慢慢建立起屬於我們的民族自信和兼容並蓄。筆者多麼希望百代光陰過後,這些落腳於臺灣的外籍配偶,甚或其二代、三代,不會再面臨安家立業的內政問題,更不需面對國、眾兩黨的虛情假意和胳膊向外,讓臺灣走向真正族群共融的社會。(筆者為新住民二代、政治工作者)
  • 投書 偷蜜不著使洩密:從私德到公義,徐巧芯都不是稱職的立委

    2024.05.13 | 07:49

    近日,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爭議連連,從夫家的詐騙案、臺北富邦銀行的借貸到近期發生的洩密案及超貸安「芯」宅案,沒有一件事和社會大眾解釋清楚,反倒不斷向其他地方潑油、點火,試圖轉移焦點並鞏固自己的被害者角色。一方面形塑藍綠對立的激化態勢,凝聚其支持者並向他們交代;另一方面靠著「炎上戰法」及「鄉民政治學」讓自己的聲量維持在高峰,無論好的、壞的,都視為一種品牌行銷,並且屢試不爽。就筆者的立場而言,我一向認為政治人物的私領域並不是大眾討論公共政策及公眾事務應該擴大討論的主要範疇,這只會模糊焦點並讓公共利益更加難以被討論和落實,除非他們的道德瑕疵影響到了公眾利益。以徐委員的一身名牌為例,那段時間的討論其實相當發散且無意義的,我們應當把心力放在其是否有合法申報及是否利用其民意代表的職權或特權去行使不合理的手段,而不是對這個社會散播仇富的種子,這只會讓原本應該放大檢視及監督的部分被模糊掉,最後樂的反而是當事人。筆者並不是想表示一位政治人物的品格並不重要,只是希望臺灣的公眾討論空間能夠變得更加健康,讓我們一起用就事論事來取代低級且廉價的消費、貼標籤及「連連看」。綜上所述,從媒體框架及政黨政治的視角,徐巧芯目前所承受的對待和檢視,只是用了徐巧芯一貫的邏輯和手法,讓他自己「體驗」看看被亂連一通的滋味,並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本道理。徐巧芯為了轉移焦點,除了不惜揭露他人的心理疾患病史,指控其裝瘋逃兵,近日更擅自將外交部的密件內容公布出來,將不同領域的保密原則皆視為無物。正所謂其所言的「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蜜獾戰術再搭配「死道友,無死貧道」的關鍵「芯」法,就是他的萬用組合拳。筆者不得不承認,徐巧芯在選戰上及社群經營都很有一套,他很成功的活成了自己選區的形狀,讓自己能夠高票當選,但筆者不禁要問,我們對於這個國家從政的人員標準應該這麼低落嗎?為了讓自己在爭議中全身而退,連臺灣的外交都能夠犧牲,忠於自己的國家,不是從政的最低標準嗎?自己身為外交國防委員會的委員,一點專業和職業操守都沒有,用監督當作包裝,實則讓臺灣陷入更艱難的外交處境。有一點國際關係常識的人都知道,外交事務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不能說」,尤其臺灣處在如此特殊的外交處境中。媒體揭露是一回事,官方擁有維持戰略模糊的權力,徐巧芯的行為點亮的並不是臺灣前行的道路,而是中共等邪惡軸心國家侵略的捷徑。由此可知,徐巧芯是一個沒有「國家」意識的的政治人物,為了躲避爭議,家人不要了;為了轉移焦點,國也不要了。綜上所述,徐巧芯委員不僅在其道德瑕疵及權勢關係中說不清楚,更大大的損害臺灣社會及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利益和信任。如果有一種提案叫做試用期需要把薪水打八折讓讀者們覺得荒謬,那上任超過3個月、剛過試用期的徐巧芯委員的危機管理能力和其社會信賴度,是不是應該「整棟出租」呢?(筆者為政治工作者、podcaster、補教老師)
  • 投書 給年輕人及年輕公務員:看清誰在守護年金 這是台灣史必修課

    2024.04.23 | 04:32

    近日立法院國民黨團提出了《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及《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條例》修法草案,並交付委員會審查,民進黨團不服,則在院會中提出復議案。在表決中由於國民黨團人數較為優勢,且民眾黨團採取不投票之策略,民進黨團復議失敗。一項進步的法案就這樣被推翻,讓筆者不禁擔心,這會不會就是未來四年國會的常態?筆者雖然年紀也不大,但身為歷史老師及政治工作者,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將年金改革的前世今生說清楚。國民黨此舉將迫使退撫基金提前破產,傷害到的是年輕的公務員們。其實在年金問題上,真正該負起責任的一直是國民黨,年金制度是國民黨執政時設計的,相關法規也是國民黨執政時訂定的,連前總統馬英九都說過:「今天不改,明天就會後悔。」縱使在2016年民進黨執政之前有過四次的改革,仍然有所得替代率過高等為人詬病的問題,四大基金面臨更嚴重的負債問題,於是才有2018年眾所皆知的第五次年金改革。此次改革不僅徹底解決了所得替代率過高的問題,也一勞永逸的讓18%利息走入歷史。把鏡頭再度拉回現在,六年過去了,所得替代率持續調降中,這也正代表著,世代正義也在一步一步的到位中。為何是一步一步呢?因為為了減輕改革造成的衝擊,政府必須循序漸進,無法一步到位,因此所得替代率的調降設有十年的過渡期,從2018年7月1日開始,每一年調降1.5%,直到2029年達成所得替代率合理化的最終目標。不過非常諷刺的是,藍、白兩黨正一起在立法院試圖將過去努力的成果推翻掉。藍營的出手目的顯而易見,無非是想攏絡支持他們的軍公教鐵票,並達到「教訓民進黨」的效果;白營口口聲聲說與年輕人們站在一起,但從立法院開議以來,從來沒有投過任何一票,也沒有提出任何更有建設性的配套措施,把直球對決變成躲避球賽。筆者想問,2017年的黃國昌委員,那個口口聲聲公平正義、認為民進黨做得不夠快、不夠徹底的戰神如今安在哉?立場、政黨及朋友都變了,不變的只有音量和演技。筆者也要問問柯文哲主席,當年您形容的「垃圾」們,現在是不是有很多人轉了行,變成立法委員了?年金改革這項浩大的工程,確實值得寫入臺灣的史冊,這當中的艱難、善惡與進退,都將在所有臺灣人的眼皮底下一覽無遺。我們要清楚的是,這不是反年改民眾與支持年改民眾之間的對立,而是當年國民黨長期壟斷政治下,設計了註定會破產的年金制度及枉顧年金即將破產的矯正之路,政府在永續及信用之間拉扯,做出了對未來世代最小傷害的決策。我們由衷感謝所有為國家奮鬥的公務人員們,也希望大家能同心協力,讓下一代能夠在幸福無虞的制度下繼續心甘情願的壯大臺灣。(筆者為補教老師、政治工作者)
  • 投書 後太陽花世代看318十週年:臺灣仍是臺灣人的臺灣,更是世界的臺灣

    2024.03.18 | 09:34

          「歷史不能遺忘」這句話是筆者時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也是常常在課堂上和學生 們提醒的話。在2024年的今天,我們仍會在2月底有一系列的228紀念活動,也會在4月初紀念言論自由日,向更多臺灣人介紹及講述前人的步履蹣跚及國家過往的風雨飄搖。近日適逢太陽花學運十週年,這場與國族認同及經貿路線選擇息息相關的社會運動是臺灣民主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頁,如今十年過去了,當年熱血沸騰的大學生們在歲月的洗禮下,大部分的人回歸了如常的生活,但也有部分的人繼續留在公共事務的領域持續燃燒自己,為臺灣的民主史冊撰寫更加精彩的下一頁。        把時光倒回到十年前,當時的中國憑藉著人口及勞動力優勢成為「世界市場」及「世界工廠」,再配合一帶一路等相關政策躍上世界的舞臺,在經貿上形成一條又一條的「紅色供應鏈」。那是一個歐美國家都主張與中國做生意、交朋友,期望能透過經貿互動改變中共這個後極權主義政權的時代,然而這場「中國夢」也在2018年後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地緣政治的變動、國際供應鏈重組的因素破滅,經貿上形成「非紅供應鏈」,政治上形成「天下圍中」之態勢。        或許距離產生美感,相對於歐美國家,臺灣人們早在2014年時便充滿警覺,在馬英九前總統的第二任期,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反媒體壟斷、反國光石化、野草莓學運等抗爭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基礎。在馬前總統為了個人歷史定位及鋪墊與習近平會面之基礎之時,政府堅持按照「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6個月內開啟服貿協商,同時公布開放清單。2013年6月到2014年3月初辦了多場公聽會,政府部門並沒有消除民間疑慮,也沒有提出有效配套,公聽會流於形式,然而中國國民黨立院黨團卻在取得委員會排審權時,張慶忠前委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30秒之內便通過了服貿,成為了太陽花學運的導火線。這場學運一共維持了24天,並在3月30日的「50萬人上凱道」達到最高潮,臺灣人成功擋下了將影響數以萬計人們工作機會的服貿,不僅是對馬英九執政的嚴正抗議,更是對日益傾中的國民黨的沉痛一擊,也讓民進黨接連在2014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及2016年總統大選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勝利。        在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八年執政下,臺股超越了香港恆生指數,更在近日飆破了20000點,對中國的及香港的貿易依賴度也在去年來到了21年來的新低,對比不斷透過「戰爭邊緣策略」輸出危機轉移內政及經濟表現不佳的惡鄰居中國,臺灣正穩健的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這些都在在證實了,當年臺灣人的集體抉擇是正確的,或許還是有許多在野黨人士抱著酸葡萄心態,總是嚷嚷著「既然和美國關係那麼好,為什麼不和他們建交?」這種毫無外交常識的話,筆者想問問這些見不得臺灣好的人們,難道和一個人感情升溫時,下一步就直接步入禮堂嗎?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太陽花學運步入了十週年,臺灣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抖音、小紅書」世代,我們仍面對著中國各種新型態的銳實力威脅及認知作戰,筆者認為,這或許就是臺灣人們的集體宿命,卻也是臺灣更應變得堅韌的理由。近日許多媒體評論均針對太陽花學運領袖們這十年來的生涯變化及近況加以評論,認為學運世代的公共參與衰退,實則不然,太陽花的精神早已擴散至雨傘運動、和平佔中及反送中抗爭等社會運動。當年的領袖們或許風華不再,或許早已被歲月及社會的洗禮磨去了身上的稜角,但「蕃薯不怕落土爛,枝葉代代湠」的寶島精神,會由後太陽花世代的我們接續著。讓我們繼續走在去依賴化、去風險化的正確路線上,讓世界繼續上架臺灣。(筆者為補教老師、政治工作者) 
  • 投書 現場直擊》柯文哲在青年族群面前展現的傲慢與偏見

    2023.11.30 | 20:19

           前些日子,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出席了《2024總統大選青年面試官》的活動,除了論述其青年政策外,也接受由NGO和現場青年朋友們的提問。當天筆者也在現場,本文將就個人的第一手觀察,來論述柯文哲為何不是適格的總統候選人。        綜合柯文哲候選人當天的表現和狀況,筆者列出了以下幾點:手機沒關聲音還假裝接電話、點出問題但毫無對策、歸因謬誤、性別歧視、階級及學歷歧視、不耐煩、貼標籤攻擊學生。當筆者還沒細細論述時,我相信大家應該非常訝異,這就是我們的總統候選人?筆者將一一論述之。        柯文哲將政策論述拉出了兩條軸線—青年在意的問題及臺灣產業轉型及未來。他將青年困境定調為「四不一沒有」—找不到工作、買不起房子、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沒有希望,並從人口論、專業性及附加價值來探討產業轉型。筆者就其這段內容並無太大意見,但這段論述帶給聽眾的感覺,就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反倒在檢討選民和年輕人。另外,在演講的過程中把手機關機或關靜音應該是很基本的禮貌,柯的手機在過程中響起兩次,他不只沒有關,還假裝自己接電話(被現場記者拍到根本沒有滑開螢幕)來製造效果,這樣的行為不只無禮,也凸顯出幕僚的失靈。        回應NGO及現場青年的問題時才是當天最令人瞠目結舌的階段。柯文哲被問到《青年基本法》的制定和18歲公民權的推動時,他的回應竟然是認為20歲的公民存心不想讓18歲的人民擁有投票權,之後當他們滿20歲時,也會懷恨在心,不讓18歲的人擁有投票權。當時他反問現場後遭到打臉,他竟然回應「好,那我們就從現在開始努力跟18~20歲的人講,推銷18歲公民權,讓他長大以後,改變他的投票行為。」這樣孩子氣又消極的回應,適合擔任國家的領導人嗎?回應LGBTI+族群的校園處遇時,他的答案更是讓現場群情激憤,竟然將同志議題與精障議題混為一談;對於偏鄉及弱勢的補助,他更直接搬出自己前些日子的「關懷弱勢是為了避免他們做壞事」、「沒念高中將來就會成為吸毒犯、強姦犯」的爭議論調在現場原音重現,對於現場學生的質疑,他竟然用一句「你『三、民、自』看太多」來回嗆提問的學生,並且在每道題目結束後不斷重複問「我可以下班了嗎?」完全凸顯這位候選人錯誤的認知及不耐煩,更再度證明其不斷高喊的「科學、理性、務實」根本只是為批評而批評的政治語言。        柯文哲候選人在國際外交場合上已有多次的失言及丟臉的紀錄,現在連關起門來的內政論述都如此空洞和歧視。把國家交給這樣的人來領導,我想遠比中共帶給我們的兵凶戰危更加可怕。(筆者為政治工作者)
  • 投書 國民黨的「歷史遠視」帶給國家的嚴重副作用:忘了「我是誰、我在哪?」

    2023.10.21 | 18:52

           日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召開記者會提出了他的教育政策,除了高教學費補助政策讓外界質疑是否打臉自己在六月時批評賴清德的政策是「大撒幣」之外,全面檢討108課綱的政策論點更是讓人匪夷所思。侯友宜表示:「中華文化的根,臺灣學生不能忘。」       這讓筆者想起兩年前的一件事,從中可以看出「歷史遠視」就是國民黨人的共同病灶。2021年10月,知名作家吳淡如在臉書發文談及自己國一的女兒不知道孫中山是誰,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打蛇隨棍上,在臉書上表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女兒不知道岳飛是誰,並將問題歸因於108課綱的「去中國化」教材,是課綱改革使中華文化失了根。       首先,那些未站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人士,對課綱改革振振有詞之前,是否應該好好閱讀教材編寫相關資料。本人所受的為99年課綱的歷史教材,我不會否認孫文和岳飛等歷史人物的故事有值得玩味和了解的地方,他們的部分在現行的國二歷史教材中依然存在,對於現行的教材將中國史的版圖擴大為東亞史,筆者個人是樂見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要以世界史的結構與觀點來看待事物。」國際政經和區域的發展是連動的,與其從本位主義的角度去死背那些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的人名,不如讓我們用更大的格局來以古鑑今。       再者,從國立編譯館時代到現在的歷史教材,是否忠實的呈現歷史真正的樣貌了?那些訴諸愛國主義和強烈的民族主義的史觀對那些位居歷史邊陲的人物或族群是公平的嗎?二二八事件、鹿窟事件、四六事件及原住民等本土議題在過去的歷史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按照趙少康先生的邏輯,過去的歷史教育就是在「去臺灣化」。臺灣人好不容易要開始認識自己及腳下的土地,國民黨的目光卻不是聚焦在這個養我們、育我們的國家。我們有令人驕傲的文化和獨特的歷史,但他們選擇這些寶藏面前視線模糊,正如補教名師呂捷所說的:「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你如數家珍;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養育你的土地,你反而視而不見。」       侯友宜所提出的這項政策,從選舉實務面來看,無非只是為了凝聚深藍選民的認同,將民進黨打成中華文化的殺手。就國家發展層面而言,毫無正向價值,只是將我們帶回半世紀前的渾沌。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之前,我們變得視線模糊,他們手握真相,猶如得到了避難所,其實真正失了根的是我們。(筆者為補教老師)
  • 投書 熱情是容易消磨的:雞蛋議題操弄藍白合,正面回應是維護人民情感的唯一正道

    2023.09.13 | 11:25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日前質疑農業部在臺灣年初缺蛋時利用大撒幣的方式來平衡價格,隨即吸引國民黨臺北市議員徐巧芯和前立委邱毅上車,指出巴西進口蛋檢驗不合格,有致癌之虞,農業部謀財害命,並指控超思負責人秦語喬的老公跟陳吉仲是老友,陳吉仲為照顧老友的遺孀,才將進口蛋的生意給他做。        然而,事實上,從今年的3月到7月,全臺灣大約進口了1.5億顆的雞蛋。其中,確實有如柯文哲所說的一顆補助32元的雞蛋,不過那是前期應急用的537萬顆空運來臺的雞蛋,而1.5億顆蛋平均一顆補助僅3.8元。剩餘的花費幾乎都在空運上,學過地理都知道,空運的成本是最高的,要在短時間內填補雞蛋的短缺,投注相對高的成本有何不對?但柯文哲卻操弄數據編故事,與徐巧芯合流,利用民眾對於藥品化學的不熟悉以假亂真,這無疑是想透過打擊政府來賺取個人的政治利益。         另外,根據食藥署的「邊境檢驗不符合食品資訊查詢」便可知,超思進口的巴西帶殼蛋的動物用藥殘留含量不符規定,藉由這些公開資訊,恰恰證明了政府在邊境檢驗的成功。至於徐巧芯之流所言的「逐顆檢驗」根本是無稽之談,實務上根本不可能做到,若用100人來計算,1.5億顆的雞蛋需要不眠不休檢驗2.88年才能檢驗完畢,雞都不知道能投胎幾回,拜託藍白政客在議題監督上能否多用點心?         最後,這也是本次最被渲染的一個議題:50萬資本額的公司憑什麼領政府1.7億的補助?政府確實會對合作廠商有資本額的要求,因為資本額與公司規模有關,資本額太小的公司,其履約能力會受到質疑。超思公司確實在臺灣缺蛋之時湊齊其約定的9000萬顆雞蛋,證實其履約能力是合格的,領取補助當然合理。超思公司發表的長篇聲明中也表示,其負責人秦語喬家族經營了「岡山吳記蛋行」數十年,在雞蛋市場交易上經驗豐富。超思公司在2022年9月成立後,也曾自日本進口過多批雞蛋,並非為了這次進口專案才成立。         故筆者認為,以上聲明逐字逐句打臉了藍白陣營對於超思公司大發國難財的指控,但也相當令人嘆息,在國家有難之時挺身而出的本土企業,竟然遭遇這樣無情的抹黑和打擊。不禁令人懷疑,未來當國家有難時,是否仍有企業敢為國家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