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國際競爭潮流中,大學國際化不再是口號,而是持續性挑戰;「國際大學」指基於國際角度發展國際綜合教育作為目標核心的大學。亞洲國家中,日本約有近30所國際大學,尚無「國立」的國際大學,另多數大學設有國際學院、國際社會學院、國際教養學院或國際商學系等。臺灣有唯一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暨大),另有大學設有國際相關各種學院。然而,在教育國際化潮流中,「國際大學」與「大學國際化」應有不同的定位及發展。
大學的國際化核心策略就是各大學策定推廣國際教育及強化國際教育合作。其次,就是針對核心策略,設定數值目標及具體方針等,據以提昇國際競爭力,推動國際化方向。
現階段推動大學國際化相關策略主要如下:
一、強化單一專業領域國際化:大學設置單一國際相關領域或跨領域等學院或國際科技及管理、經營、跨領域等學系,藉以推動提升大學的國際化政策。
二、充實多元英語授課型態:隨著全球化發展,推動多元型態的英語課程逐漸成為各國大學的重要國際化教育環境,更是非英語國家招收國際學生的重要一環。
三、持續擴大聘用外國學者及海外經驗專業人士等師資:大學積極聘用外國學者,有助提升國際教育合作及研究品質,同時增進整體國際性,進而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大學針對外國學者等採取「彈性薪資」或「海外公開招聘」等措施,勢必將成為大學國際化的重要助力。
四、推展組織性且持續性國際教育合作活動:大學經由國際教育合作,雙向推動雙學位 (Double Degree)、雙聯學位 (Joint Dual-degree) 、國際間大學聯盟、海外研修體驗等多元國際交流,促使交流學生獲得自我成長及學習,大學亦能持續性確保國際交流品質。大學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組織、相互結盟等提升大學國際化交流活動。
國際大學的核心價值就是「培育全球化人才」,必須是一個學習全球化政經社會等專業知識及技能,進而能夠深度理解差異文化、培養人間同理心的教育場所。相對於一般大學的國際化策略,國際大學需要強韌有勁的明確策略,追求創造讓學生「選校選系」的特色,同時也要有「選擇國際教育志向學生」的本質。
一、建構國際校園學習環境:國際大學必須是匯聚各國人才均可處身「同一校園」,培育跨國境及跨領域多元人才的教育環境。國際大學確保國際意識行政經營及校園環境是優先要務;唯有「學術」與「行政」形成相輔共識機制,才得以因應全球化趨勢,展現提升學生國際學習意識及培育高度國際風采素質人才的「真功夫」。
二、實現國際實用性教育品質:教育部依發展階段廣邀大學國際化實務人員、國際教育及產官等專業人士籌組「國際大學國際教育課程展委員會(暫稱)」,確保國際教育品質,實現國際實用性教育目標。國際大學必須率先士卒,積極從事國際相關領域的實地研究,獲得實務性解決國際性問題的技能,進而引領各大學推動國際化政策,確保接軌國際。
三、營造全球化人脈網絡:在「同一校園」環境教育,配合「準全宿舍制」的24小時生活條件,將可期待形成「全球化人聯網(人際聯結網絡)」的永續可能性,也是國際大學發展的重要資產。從入學前即應開始計畫性實施「1對1指導型生涯職歷制度」機制,透過「同一校園」的聯結情誼,更能確保畢業就業聯結生涯,充實活躍於世界校友生涯職歷聯網系統。
四、廣聘國際知名學者及強化多語言授課:這是推展國際教育合作及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最基本的一環。現階段提升英語能力顯然是優先課題,然多語言教育課程將是國際大學的未來挑戰。國際大學要與世界接軌,推動「純英語授課學位」的教育課程,將是直接聯結海外國際學生的新管道。
五、徹底實施海外研學體驗:基於國際大學培育全球化人才的觀點,學生海外研學體驗是基本元素。美日大學已多有「畢業前進行海外教育及研學」的學習義務。協助學生選擇國際留學交流大學海外研學體驗的傳統性,再精進創新為國際交流關係大學間主動規劃教育課程提供研學學生的體驗成長,是國際大學必須面對的一大考驗。
六、務實貢獻社會責任:主導推動區域(社會)合作計畫、擴充學生產學合作及實習機會等融合區域措施,是國際大學肩負的任務,更是社會責任的體現。再者,國際大學必須積極擴展與國際相關團體、在地區域企業等合作關係,大方提供活動場所及國際性相關資訊等,多元參與區域發展活動,強化社會影響力。辦理各種國際性活動,應該積極開放於區域,廣邀各大學及國際學生、區域產業、高中小學生等參與,鞏固「國際大學」形象。
七、投資海外教育:國際大學設置海外校園基地(含統合)、師資的國際講學派遣及提供多元化獎學金等海外教育投資,可謂是「國際派大學」的必然條件,更是吸引國際學生留學的關鍵條件。主動結合國際機構資源推展各項國際教育研討展覽活動、爭取辦理國家重要國際發展專案活動等,都是重要營造國際校園的海外投資。
在全球化國際教育激烈競爭環境中,國際大學必須堅持有別於一般綜合大學的發展國際教育精神及核心,秉持自主獨立、宏達經營及專業型態學校(professional school )的定位,發展培育具備跨學際性專業學識、高度國際專業性及實務性等全球化人才的教育願景。
暨大在84年以「對國家社會未來發展的需求,培養具國際觀的高級人才」為目標,冠上「國際」的國立大學正式建校。多樣化生態公園環境的校園景觀、水沙連融合山水間的自然景觀、霧社、日月潭、合歡山等環繞的自然資源,構成優雅的教育環境。111年版永續報告書,楬櫫學校治理、永續環境、社會責任等「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三大推動面向;國際大學應有的國際展望卻相對淡薄。
觀之近鄰日本的「國際大學」,第1所公立大學且具濃厚國際大學色彩的(單科)國際養大學(AIU; Akit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秋田市),所有學生在學期間有必須1年海外留學義務,國際學生與日本學生比例為1比3,約有88%學生居住在校園。再如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APU;Ritsumeikan Asia Pacific University;別府市),採取日本語及英語的「雙語教育」(學生可學習中文、韓語、馬來語/印尼語、越南語、泰語和西班牙語等6種語言),日本學生與國際學生(100多個國家)約1比1生活在多元「同一校園」教育環境,每年25%的日本學生參與出國研學計畫。暨大作為「國立」的國際大學,在「國際教育風貌」及「國際校園環境」等「國際色彩」似乎是明顯不足。
回顧暨大約30年的發展軌跡,似乎尚不足以確立國際大學基本定位,亦無明確國際發展願景,未來發展更是一條漫長的坎坷道路。教育部面對暨大建校目標,展現推動國際大學專業化的優先政策,就是賦予暨大有別於一般綜合大學的「國際教育定位」,全力扶植達成國際教育發展願景。
首先,就是「編列國際大學專案預算」,投資暨大的實質性國際教育發展願景。教育部應該優先評估特設暨大入學專業基準的可行性,確保「高度國際志向」的優秀學生。評估統合諸多國際大學交換「留學獎學金」優先提供暨大名額,提升作為國際大學的吸引力,有助招收高度意願從事國際關係的優秀學生,進而擴展暨大(含國際相關學院等大學)的國際教育影響力,提升與世界國際大學接軌動能。
其次,教育部在「大學一般預算」外思考編列資助暨大等扮演國際教育推手單位的「契約政策」經費,期使扮演及發揮牽引整體高教教育國際化的領頭羊角色。在執行層面上,針對暨大等設定嚴謹的「國際教育化項目及指標」,採「3年」等期程契約原則,依階段性「汰舊換新」考核大學推動國際化動態。
國際大學具備名符其實的「國際價值定位」,才足以引領整體高教國際化。國際大學的發展不宜類同一般大學,日常校園生活本身就是國際教育交流的場所,「培育全球化人才」及「貢獻全球化公共利益」更是使命所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