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教育部「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111~126學年度)」顯示,111學年至126學年各教育階段人數均大減;從114學年起,大一學生數將跌破20萬人,126學年為17.7萬人,平均年減2,900人,嚴重影響大學招生。大學招生名額巧妙「寄存教育部」、「新型國際專班」等,看似一次解決學校缺生、企業缺工之策,實則「頭痛醫頭」,熱衷數量績效等「維量思維」。少子女化鎖鍊不解,終究無助學校教育面對嚴峻少子女化的困局。

就家庭、學校及社會基礎性教育的影響而言,少子女化或具有緩和極端競爭的「正面意義」,即大人或幼兒(學童)可獲得更多寬裕時間,營造自我充實、自我實現的生活內涵;相對地卻也減少親族或近鄰同儕等接觸或切磋琢磨機會。再者,小家庭化成員過度接觸,反容易形成過度干涉或保護現象,造成幼兒自立性遲滯、主體性薄弱現象。學校及區域鄰里等集團性活動、交流等較難實施,形成社會教育力淡薄、人際關係疏遠等現象,進而集團意識形成及社會性發展產生障礙等諸多課題。

在學校教育上,少子女化影響學校及班級規模縮小、小規模學校及班級、廢校等增加,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童的活力、學習意願等呈現低落傾向;體驗集團意識的障礙,成為學童集團活力弱薄的開端,往往就是學校教育事件的溫床。在少子女化趨勢下,建構集團教育、生活體驗的學校教育環境,將是教育再興(再生)的轉折課題,必須展現教育革新的創新思維。

一、規劃幼兒教育義務化

基本上,「義務教育」涵蓋「免試入學」、「免學費」及「強迫入學」等內容。幼兒教育義務化不單純是政策論或經濟論等的課題,是關係3歲至5歲幼兒成長的生涯發展軌跡。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提升幼兒的生涯學習等,較其他年齡層教育更具重要性。國家有義務從教育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綜合科學立場,實證「幼兒教育義務化」的實施可能性。

2019年7月4日法國上議院通過義務教育從6歲延伸到3歲的法案,是僅次於匈牙利的世界第2個國家;其目的在於導正貧困地區6歲未滿幼童無法接受幼兒教育的「教育失衡狀態」。我國與日本相類似,幼兒教育採取附加條件的「無償型(補助費用型)幼兒教育」。本質上,提供幼兒教育免學費等減免補助,即不是義務教育。

幼兒教育義務化的第一步,必須重新整合定位教保服務機構的教育及保育功能。幼兒教育義務化不是早期實施小學教育,絕對嚴禁「升學教育幼兒化」。幼兒教育義務化的核心,就是保障所有幼兒享有高品質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義務化不是投入資金即能解決,「人才培育」及「組織建構」才是健全制度的建設工程;這是一項「全民運動」,必須舉全國組織推展及投資經費才得以實現的國家命脈工程。

二、學校教育的教育再興

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機關團體追求教育再興及提升自我意識是必要條件;教育行政及資源的協助則是重要動能及資源。

(一)教育目的及目標

伴隨經濟、科技及國際化、資訊化等高度成長發展的今日,也迎接終身學習的時代。少子女化使得學童的生命力、學習意願等低落而陷於「習得無助感現象(Learned helplessness)」漩渦。啟發學童提升自我學習意願、因應社會成長能力、主體性學習能力,進而培育學童充滿活力及生命力,就是「教育轉折」的再興課題。

(二)教育內容及方法

學校重視學童生活體驗教育計畫的思維轉折是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先決條件;納入「習得無助感現象」作為核心議題,著重於自然、社會、勞動、人際關係等多元化體驗學習,掌握學科及學科外的教育內容,營造一個全學習領域的教育活動。

學童是活力學習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認同學童的多樣化特性。落實實施與學童成長相關的學科內容及教材等,特別在同儕團體學習環境中,啟發學童的創造性及感性,強調聯帶感及共存共生連結觀點的教育方法是關鍵。

(三)教育經營

經營教育課程攸關學童發展自我特性及學習成長的成敗。教育工作者本身必需培養蒐集理解學童相關教育資訊及教育活動等經營能力。少子女化導致每名教育工作者教導學童數量相對減少趨勢下,「重視學童特性成長發展」是一個存在可能且必然堅持的教育經營理念。

三、高中大學的教育聯結

始於21世紀的少子化浪潮持續進展,其18年後大學入學人口減少的「2018關卡」是顯可預期的事實;然高教機制無動於衷,終使迫於形勢的「輔導退場」淪為高教政策剪刀手。

協助大學穩定獲得高學習意願學生,促使高中提升學生學習品質及確保學生升學意願,高中大學(高大)教育聯結是一個必要政策。少子化趨勢下,「人人大學時代」即將到來,活化高大教育學習鏈,厚植高大培育人才聯結,確保大學教育整體品質就是絕對課題(參閱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0574)。

四、高教體制結構性改革

大學培育人才及研究品質等核心價值,確立短中長期國家高教發展計畫(藍圖)是首要急務。改革不應該只是計畫,是持續需求的改變;責任不應該是口號,是持續改革的行動(參閱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0291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0723)。

(一)大學體制改革

首要在重新明確定位國立大學之專業機能類型,輔助促成私立大學營造多元特色教育,整體高教才得以永續健全經營,足以因應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及挑戰。

高教挑戰少子女化及國際化等潮流,大學多角度分工型態及轉折定位極具關鍵性。大學機能分工、國立大學法人化、私立大學公立化等定位,跨越大學架構的大學聯統可能性,乃至於大學規模、專業領域、教育機能等應有型態,都是高教體制因應培育人才及需求等改革的必要手段。「大學一窩瘋政策」不是高教多元發展的本質。

(二)產業大學聯結社會責任

大學聯結區域產業等建構社會責任的時刻已經來臨。依據各區域(社會)大學配置、入學及畢業人數等推估區域就業需求等具體客觀數據,建構「區域產業大學聯盟(區域產學聯盟)」,策定區域產學平臺及發展是急切課題。重點不限於扶助大學招生不足及經營困難等救助措施,更需專注推估各區域大學升學率、升學(畢業)人數等趨勢需求,共同培育發展產學所需人才。

(三)大學經營改革

少子女化的「全球化趨勢」下,各國大學的「互搶國際學生」戲碼皆然。「穩健務實經營」才是正道;各式煙火式「專班」,突顯「維量不維質」的「彩虹幻影」。

大學消彌大學與入學者間資訊失衡性是經營健全教育市場第一步。大膽預測在少子女化侵襲下,10年後的大學學生來源,將是「18歲學生」、「國際學生」及「社會人士」等三分天下之勢;教育機關應該有此前瞻認知,展現氣度毅然射出強化高大教育聯結、正道招收國際學生及廣拓社會人士等確保多樣化學生的「經營3支箭」。進而廣開充實回流教育環境等教育課程、統合區域產學聯盟確保大學畢業生「當地就業化」等永續經營策略。

少子女化已經是直接影響國家發展的國安問題。在多元選舉運動,「少子女化」、「教育」等議題盡是讓人興奮的「補助」、「免費」、「津貼」等「鈔票自己印」加碼再加碼政見,彩繪出「錢從天上掉下來」的彩虹政策,終成為勝選者的「口號」,淪為敗選者的「幻想」。

教育部應該扮演「教育頭腦」的司令塔角色,規劃策略布局,無須搶追「多管家」的鎂光燈。揚棄沒有提升臺灣實質內涵的升學競爭教育體制,拋棄無法彰顯臺灣特質風貌的虛幻華麗維量績效。唯有認識教育真實,教育才得發展為國家生存的「軟底力」。

新氣象新挑戰,教育部的「少子女化國家教育藍圖(發展計畫)」是第一要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