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砲轟108課綱去中國化是「無恥課綱」爆紅,此教師批判高中課綱刪減文言文,不教明末清初文人顧炎武的「廉恥」,因而是無恥課綱,也引來社會輿論的討論聲,有認同,也有反對聲浪,一時之間,讚揚和貶低文言文價值之論述爭鳴,讚揚者提及「文言文乃文化之根」,貶抑者提及「文言文為知識的傲慢」。

  對於「無恥課綱」爭議,教育部長潘文忠出面澄清,課綱從來沒有廢除禮義廉恥,並點出現行教材中論品德、修養的多篇選文。而108課綱、教育部從來未廢棄禮義廉恥,課綱是引導學生於議題中思辨,能於生活中實踐禮義廉恥。

  筆者認為讚揚和貶低文言文價值之絕對二元對立論述,易讓民眾陷入思考的陷阱,因文言文有其古典智慧,需保存傳承,但也需周全慎思考量現在已是白話文時代,要考量現代台灣學子的教育需求。而現行高中教科書制度是「一綱多本」,出版社依據課綱撰寫教科書,文言文課文比率須符合3年平均35%到45%。推薦選文共15篇,包含不同時代、不同文類,例如「諫逐客書」、「出師表」、「鹿港乘桴記」等,其教育目標是希望學生有思辨的機會,而非固守背誦教條或背誦課文,更希望於國語文領域中,學生能夠培養語言溝通、理性思辨能力。

  且筆者早已為文提醒台灣「108課綱爭議」,大多為「去中國化」和「去台灣化」的爭鬥拔河,筆者在此也分享教科書學術的國際新知,現今教科書學的典範,已從單一轉移到多元,國文教科書課綱編修的內容爭議,屬於教科書學(Textbook Pedagogy)的議題範圍,呼籲社會大眾需精準聚焦教科書課綱的關鍵之處,問題關鍵非「去中國化」和「去台灣化」的絕對二元對立,而在教科書學已出現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其目標為讓台灣學生導向多元國際化。 

  回顧梳理世界各國教科書發展史,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家因為戰爭因素導致民族主義高漲,因而影響到教科書內容的修訂,充滿了主觀性偏見和二元對立的敵對概念,甚至教科書成為單一意識形態的工具,因此,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 )呼籲將教科書內容修訂提升到國際層級。而教科書內容的修訂也關乎國際理解的層次,UNESCO在1945年委任德國歷史學家 Georg Eckert 創辦國際組織Georg Eckert Institute,(簡稱:GEI),在GEI主導下,歐洲國家簽訂許多教科書協議,並推動國際教科書會議,邀請跨國教科書研究人員、出版者、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員與會討論如何修訂教科書,教科書研究受到課程發展或政策制定所引導,背後是各國政府運用官方權力,所塑造的框架理解。正如M.Foucault在1980年提出「真理政權」(regime of truth)的觀點,闡釋知識的產生涉及陳述的生產、規訓、散佈、傳播和運作,經由合法化的過程建構知識系統;其中更藉由教育內容,規範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達成統治的目的,承上論之,國際組織GEI便是看到此點,希望透過國際教育組織的介入,同時關注教科書研究與教科書修訂,挑戰教科書內容的制定過程,改變官方所圈畫的知識疆界,讓教科書研究為改進社會的教育實踐,分析刻板印象和敵對意像,期能改善盲目的、理性缺位的愛國主義、無知的沙文主義和主觀偏見的詮釋,導向和平和國際理解,綜上所言,上述這些國際性行動的背後,更代表教科書的重要性關係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方向。 

  回到此次「無恥課綱」爭議,學生是否會因上了明末清初文人顧炎武的「廉恥」,而更有廉恥?追溯問題本源,根本性問題為背後牽涉絕對二元政治意識形態對決之議題,台灣社會大眾更需聚焦國文課綱問題的根本關鍵點,其根本關鍵點在教科書學典範已轉移,其目標非去「中國化」和「去台灣化」,而是讓學生擺脫為特定政治意識形態控制,拒絕絕對二元對立的思考陷阱,使學生走向多元國際化。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