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資訊快速流通、社群媒體興盛的時代,容貌焦慮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現代人的通病,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脫去口罩和人面對面說話也成為一種挑戰。這樣的症狀在張西的小說《二常公園》中有一種貼切的病症,也就是布偶症。
在小說中,布偶症是源自於自己的自卑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而引發的一種症狀,得 到布偶症的人不會受傷也不會流血,而知悉布偶症存在的人,則會看到有 布偶症的人四肢腫脹扭曲如布偶。
布偶症就像是人因為自卑而用其他外在來包裝自己,好讓自己能符合大眾的期望,但最後越包裝卻越腫脹,變成了不像自己的人,可只能無止盡地繼續,因為他人的期望永遠無法被滿足。
放到容貌焦慮來看,每個人都傾向於將自己美好的一面放在社群網路上,而接收到這些資訊的人就容易被這樣的外在價值定義,進而開始自我審查是否哪裡還不夠好,跟照片中的人比起來眼睛太小、鼻子太大,殊不知或許,在帳號背後發文的那個人,也是花了極大心力在營造自己的美好形象。
愛美是人的天性,這並不是一種錯,或許還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一種動力,但過度追求反而會成為拖累自己的枷鎖,當自身已開始不知道現在所想達成的完美究竟是他人還是自己的理想,就該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了。
除了社群媒體的影響外,同儕間的言語議論也是造成容貌焦慮的一大因素,張西在《二常公園》中寫道:「那些話語就像蒲公英,輕飄飄地、無意間地散落在身上。降落之後它們便會成為自己的 輪廓——這些輪廓總是輕易地就決定了一個人被他人感知的外顯面貌,靈魂卻正悄悄地在輪 廓裡面萎縮。自己真實的模樣往往會被漫天的耳語覆蓋得越來越低、越來越低,低到從心臟 上面剝落。」,當一個人被外在言語覆蓋時,就會連自己的靈魂都消失不見,每個人的手裡都握有殺傷力如此強大的武器,在對他人作出評論時是否更應該多加思考而不是妄加評判呢?
「希望我們看著鏡子的時候,有一瞬間是喜歡自己的。 只要一瞬間就好,那一個瞬間裡沒有別人。 那一個瞬間,也許就能撐起我們長久的,千瘡百孔的人生。」
這是我在這本書裡最喜歡的一句話,如果能有那麼一瞬間是喜歡自己的,那麼自卑就不會 出來作祟,或許也就能不將他人眼光看的太重了,儘管我們還是會因為他人的言語而受傷, 但至少我們知道,終究有一個人能全盤接受這樣的自己,而學習擁抱自己的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