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召開記者會提出了他的教育政策,除了高教學費補助政策讓外界質疑是否打臉自己在六月時批評賴清德的政策是「大撒幣」之外,全面檢討108課綱的政策論點更是讓人匪夷所思。侯友宜表示:「中華文化的根,臺灣學生不能忘。」

       這讓筆者想起兩年前的一件事,從中可以看出「歷史遠視」就是國民黨人的共同病灶。2021年10月,知名作家吳淡如在臉書發文談及自己國一的女兒不知道孫中山是誰,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打蛇隨棍上,在臉書上表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女兒不知道岳飛是誰,並將問題歸因於108課綱的「去中國化」教材,是課綱改革使中華文化失了根。

       首先,那些未站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人士,對課綱改革振振有詞之前,是否應該好好閱讀教材編寫相關資料。本人所受的為99年課綱的歷史教材,我不會否認孫文和岳飛等歷史人物的故事有值得玩味和了解的地方,他們的部分在現行的國二歷史教材中依然存在,對於現行的教材將中國史的版圖擴大為東亞史,筆者個人是樂見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要以世界史的結構與觀點來看待事物。」國際政經和區域的發展是連動的,與其從本位主義的角度去死背那些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的人名,不如讓我們用更大的格局來以古鑑今。

       再者,從國立編譯館時代到現在的歷史教材,是否忠實的呈現歷史真正的樣貌了?那些訴諸愛國主義和強烈的民族主義的史觀對那些位居歷史邊陲的人物或族群是公平的嗎?二二八事件、鹿窟事件、四六事件及原住民等本土議題在過去的歷史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按照趙少康先生的邏輯,過去的歷史教育就是在「去臺灣化」。臺灣人好不容易要開始認識自己及腳下的土地,國民黨的目光卻不是聚焦在這個養我們、育我們的國家。我們有令人驕傲的文化和獨特的歷史,但他們選擇這些寶藏面前視線模糊,正如補教名師呂捷所說的:「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你如數家珍;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養育你的土地,你反而視而不見。」

       侯友宜所提出的這項政策,從選舉實務面來看,無非只是為了凝聚深藍選民的認同,將民進黨打成中華文化的殺手。就國家發展層面而言,毫無正向價值,只是將我們帶回半世紀前的渾沌。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之前,我們變得視線模糊,他們手握真相,猶如得到了避難所,其實真正失了根的是我們。

(筆者為補教老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