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賴清德於各大學演講,多數公立學生質疑「私校學費補助政策」,認為不應該拿稅金補助私立大學,甚至會影響私校退場。儘管賴清德馬上說明,學費補助是補助學生,不是補助院校,而公立大學也都有補助,政策並不會影響私校退場,教育政策應具有普及精神,國家、社會才會更好,但認為不該補助「這些人」的假菁英們,仍不買帳。
其實以個人利益的思考上,他們的想法是理性的,若他是前20%可以讀大學的人,當然希望大學頂多收30%就好,何必收到40%,讓「沒必要讀大學的人選擇就讀」,造成學位氾濫,更不提補助應當是補助前段的學生,而非「原本評估沒必要念大學,因為學費補助而決定念」的人。
反對者相信報酬源於自身努力,卻渾然不覺家庭財富與社會地位才造就了他們。以台大教授林明仁所做的研究表示,富人小孩進入台大是窮人的6倍、台大學生有51%來自家庭所得前20%,將台大換成全台前10名、前20名大學,也同樣表示愈有錢人的小孩,進入頂大的機率愈高。
事實上,「原本評估沒必要念大學」的學生與私立學生並不完全相等,被家長、升學主義追著上大學的人比比皆是,更不用提因果上的顛倒。打開求職網站瀏覽,便能發現大多數的工作都以大學以上作為基本,也就是說,台灣的環境裡,取得大學學歷已經是一項充分條件,所以多數的青年在尚無法掌握方向的情況下(當然大學畢業也不見得能掌握),便會選擇就讀大學。
當大學畢業成為充分條件的情況下,就讀公立或私立,決定著幾十萬學貸的差距,因此政府理應降低青年負擔,積極實現教育平權的願景,更遑論沒有人能夠決定哪些人有必要讀大學,尤其是身處幸運家庭卻渾然不覺的假菁英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