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家健全發展而言,建構培育人才關鍵政策,形成「培育本國人才及招攬國際人力」的國民共識是優先課題。基此理念,在厚植國力層面上,政府最高責任是優先培育優秀國民,輔以招攬國際優秀人才則是無庸置疑的原則。

進入21世紀的國際移動潮流中,招收國際學生競爭化儼然成為「另類世界大戰」。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均積極以作為「亞洲教育中心(Education Hub)」為目標招收國際學生;臺灣也不例外。今後,招收國際學生將更激烈,大學高度教育品質及充實招生機制等是吸引國際學生的基本條件。

日本文部科學省(文科省;教育科學部)於2023年8月29日策定推動「世界Ⅹ學習計畫」,追求實現日本永續性成長目標(參閱出國留學是自我投資也是改變的機會;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60935),更從2024年開始推動「大規模教育全球化計畫」,強化支援日本大學於海外開設分校及校園等輸出「日本型教育」,提高日本大學的國際地位,扮演招收國際學生的功能;例如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於2024年秋季將在馬來西亞開設大學校園。

教育部96年2月8日啟動大學赴海外設立「臺灣教育中心」,108年推動「三心整合計畫(整合臺灣教育中心、區域文化及產業中心等計畫,由駐外教育機構協助招收國際學生及拓展華語文教育等)」,加速招收新南向等國際學生。112年9月再端「促進國際生來臺及留臺實施計畫」,宣示砸52億元投入學士雙聯專班等4類新型專班,以STEM等優先領域,大學企業共同赴「海外基地」甄選優秀學生.由國發基金提供2年學雜費全免等產學獎助金,企業提供每月1萬元生活津貼,畢業後學生應該留臺工作2年。

培育國民的國際素養(國際對應能力;Global Competency)是國家成長發展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同時招收國際學生及人才達成國際頭腦循環效益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在國際化競爭的時代,樂見政府鼓勵國際學生來臺留學及留臺就業。

基本上,教育部該計畫在獎助上確實「大方給利」,或對新南向國家學生有某程度吸引力,然歐美學生則有待觀察。再者,計畫中新擺設「海外基地」招募國際學生,似未顯三心整合計畫效益及延續性角色。至於119年招收國際生累計逾32萬人及21萬人投入臺灣就業市場等套餐,除有壓縮國內青年就業機會之疑慮,恐非教育部「依照產業需求,擴大人才招募策略」可一語帶過。就整個計畫內涵及目標而言,以招生及學習作為流程,實質上與其說是國際產學教育政策,莫如說是一個「勞動政策」。在招生過程及就業現況、未來可能性衝擊等攸關青年就業權益應有務實評估,而非結算一個「期待式亮麗數字」,似宜再釐清以確保效益。

一、招收新型專班的角色及機能等宜有明確定位

教育部指出,大學端「事先和企業談好願意提供每月1萬元生活津貼」才得招生,又即使「專班學生沒到該公司就職,不該追回生活津貼,而大學就是要善盡職涯輔導功能,協助學生在臺灣找到工作」,似乎扮演著在辦公室核發經費補助公文及發號司令等角色,視大學為績效兌獎機。招收學生是大學的職責,本應主動出擊,非被動式等待經費補助「執行教育部政策」。臺科大與奇鼎科技、信創營造、訊凱國際及臺積電等印尼越南產學獎學金計畫就是最佳實例。教育部及大學均應該各扮演明確角色及具體機能。

二、確保國際學生的「優秀品質」

該計畫等同「公費臺灣留學就業」,甚至優於臺灣當地學生「五專展翅計畫」條件,確保所謂「優秀國際學生」的品質基準、達成臺灣學生高教4年同等程度、就業所需華語能力、專班師資專業性等明確基準,不應該是「再討論的問題」。確保投資關鍵性的有助臺灣產業缺工效益不能數字口號化。

三、追求計畫的落實執行

基於「獎助金、生活津貼及企業就業」等「3包」條件,教育部宣示的「不留臺追討獎學金」原則下,應該強調「追討方式採嚴謹運用(稅金)及設定策略性規範」的嚴正態度及組成「國家追討隊」嚴正執行;不宜再讓大學奔波「追討」的硬角色。至於「最後學生沒到該公司就職」,應該依據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合約內容,教育部似無「先決」不該追回生活津貼的立場。再者,因應學生適應不良或重大變故等狀況,宜有轉系、轉職及提前回國等配套措施。

招收國際學生的關鍵在大學精進高教品質的「基本功(基建)」,舉凡教育展、說明會等多采創意行銷都是錦上添花;過度拘泥數值目標,以「資源包攬」堆砌彩妝的滿足數字,都不切實際。高教主軸的基本功才足以策略性永續經營國際學生及確保留臺就業。

一、系統性蒐集解析國際學生需求及策略性行銷

揚棄有限資源下好高騖遠以「全世界」為目標的「蛇吞象」及「亂槍打鳥」假象,「集資行銷」招收國際學生才是永續生存之道;象徵性倡議就像曇花無法取代永續經營。結合大學、專責機關(團隊)、駐外館處等,力行(一)系統性蒐集解析各區域國家學生出國留學需求;(二)設定具成長性、規模度等「重點教育領域」及「重點國家區域」,預估今後最大目標的策略性行銷新市場(國家地區);(三)集中臺灣高教資源及強項等早期拓展新市場招收國際學生。

二、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基本功夫

在國際教育化潮流下,大學優先確保高品質教育之同時,必須確保(一)廣設英語課程(教學),評估「以外國語取得學位的可行性」,這是招收歐美等國家學生的重要誘因;(二)採多元靈活的教學型態,具體融入研討式、團體工作式及發表式等互動教學型態,避免傳統式課堂講述教學;(三)提供國際學生宿舍,安心體驗臺灣生活的機會,是穩定國際學生(尤其是初期抵臺)的一大誘因。

追求英語課程及留臺就業之際,基本上一般臺灣企業就業甄選,華語能力是重要指標;大學強調英語課程優勢之同時,必須避免導致國際學生無法充分學習華語,反而有礙留臺就業的諷刺結果。因此,針對英語課程有留臺就業需求的國際學生,開設學習華語班是必要的功夫。

三、統合普及留臺就業資訊及早期啟動就業輔導

國際學生留臺就業必須面對「無法適應與母國不同的臺灣就業活動」、「大學尚無法充分提供企業內容、雇用等就業服務需求」及「大部分企業缺乏雇用國際生經驗」等留臺就業資訊及管道尚未成熟的困境。具體上,大學可針對有意願留臺就業國際學生,早期擬訂「臺灣企業就業及生涯規劃」,依據企業內容實施「入學到畢業後」一貫性技職教育及就業輔導機制。

大學及企業聯合設計臺灣就業所需技能及華語文教育、產學合作等主軸的應用型教育課程是重要第一步。教育部及大學宜主動扮演(大學)留學生及所在地方區域機關團體、企業協會等組成聯合會之媒介角色,促進企業學生互動及相互理解,營造穩定支援國際學生邁向就業等區域環境,更是穩定留臺留臺就業及創業的動力。

再者,教育部應該統合相關機關及企業資源等編訂「國際學生就業及生活輔導指南(暫稱)」,作為大學引導國際學生留臺就業的核心資訊。

四、建構「臺灣派力量聯盟」交流平臺

透過大學校友會及企業等聯結臺灣留學及留臺就業經驗者交流平臺,特別深化眾多歸國臺灣獎學金留學經驗者等,再結合各地臺灣友好團體等組成「臺灣派力量聯盟」,必然可發揮經驗傳承之效益,更可期「將來的國際學生」更認識臺灣高教及留臺就業資訊。

教育是百年大計,必須看到過去更必須看到未來。教育眼界切忌盡是喜觀眼前的「亮麗花朵」,應該審思關懷過往栽培灌溉的「植樹過程」,具備長遠規劃的「國際腦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