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於台灣製造業來說,像是坐上了一輛過山車,時而高昂,時而低迷。其中,最讓業者們感到頭痛的,便是龐大的庫存問題。在財經領域,我們把這種狀況稱為庫存壓力。簡單來說,這是因為生產的產品遠多於銷售的數量,使得大量的庫存無法出清,形成了壓力。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調查數據,截至今年6月,有超過半數(55.4%)的製造業者面臨此類壓力,且預估至少要等到第四季才有可能見到改善。

那麼,庫存壓力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有多種原因可以解釋這種現象。首先,全球經濟的波動,包括2020年至2021年間的貿易戰以及持續影響的全球大流行疫情,都導致了市場需求減弱,訂單減少。接著,台灣製造業本身也存在問題。生產線產能過剩,加上銷售部門的行銷策略無法有效提升銷售數量,使得產品無法順利銷售,進而形成庫存壓力。

庫存問題不僅單是數據的堆疊,更是業者們實際營運的一大困擾。許多製造業者因此面臨存貨跌價損失、資金斷鏈或甚至被客戶要求降價等難題。中經院的數據也顯示,有超過半數的製造業者採取了與供應商調整延後訂單交貨(67.8%)以及誘使客戶下單或拉貨(54.5%)的方式來減輕庫存壓力。看似是解決之道,但實質上卻可能造成供應鏈的混亂以及消費者的不滿。

這些製造業者中,化學暨生技醫療、基礎原物料與交通工具產業相對積極去庫存,他們採取了減產歲修的方式,嘗試以減少生產來達到平衡。然而,根據2023年上半年調查顯示,只有9.9%回報存貨量高於當前營運所需的情況在2023年Q2前已改善,相比於2022年下半年調查時的68.4%,顯然進展不如預期,卻也突顯出庫存壓力的嚴重程度。

那麼,這種庫存壓力又會對經濟產生何種影響呢?實際上,庫存壓力的增加會對台灣的製造業和整體經濟產生多種影響。首先,當企業的資金被大量庫存捆綁時,它們可能缺乏足夠的流動性進行營運,進而導致財務危機。其次,當企業為了去化庫存而降價銷售時,可能會引起市場的價格戰,進而壓低整體利潤水平。最後,長期的庫存壓力可能會導致企業縮減生產,甚至可能引發裁員,從而對台灣的就業市場產生影響。

總結,庫存壓力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不只對製造業,對於整個台灣經濟都有深遠影響。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努力,透過改善庫存管理策略、增強市場行銷、優化供應鏈等手段,以期改善這種不利的狀況。我們期待看到這種努力能夠早日產生成效,讓製造業庫存壓力緩解,為台灣的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