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推展雙語教育政策2030;換言之,臺灣全民應該可以在7年後的今日看到「臺灣雙語盛況」。

6月2日新聞報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的「停止雙語政策」倡議的相關教團表示,5月28日已經超過萬人連署,凸顯社會對政府強推政策的憤怒;同時強烈指出雙語政策是「庸才政策」,不僅無法提升國家競爭力,反而嚴重傷害學生基本學力;既然培養出來的將是英語及專業都不夠好的人,政府應立即停止這項政策。2021年臺灣開始推動所謂「雙語政策2030」,相關計畫推陳出新,經費不斷加碼4年共耗資125億,鋪天蓋地在學校及公家機關大力推動了2年,結果簡直是「校怨」沸騰。

許多第一線教師在平臺上吐露「真實苦水」,尤其是自然、美術等其他專業領域的所謂「1遍中文1遍英語的重複教學數遍」的雙語課程奇景;或許教育部深具菁英慧眼看到大部分班級學生都是「樂在雙語」吧!尤其是「專有名詞」,恐怕在「快樂雙語教學」後,實務教學上還是得必須以中文再三說明重新解釋,不是嗎?怪不得有專家學者嘲諷,臺灣一定會變成「雙語都爛」的「雙語國家」。

再觀國發會的雙語政策說明提到,臺灣經貿立國,近年對雙語專業人才的聘用需求大幅增加,所以期基於臺灣已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在專業知識之上,進一步強化國人英文溝通能力,以增強全球競爭力。所以,增強臺灣競爭力需要「強化英文」、「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及「專業知識」。「強化英文」本是英語教育之一環,國發會所謂「臺灣已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就是這麼不務實而正是最詭譎的華語思維體現;教育部國際司英應好好詮釋一下在「龐大經費補助外國人士來臺歡樂學華語」及「提高補助派遣華師赴國外華語教學」等卻沒有任何實質成效指標下,「到底臺灣已掌握到華語使用的甚麼優勢」?再談到「專業知識」,大部分學生英語單字名詞等都還是不足或初學階段,半生不熟的雙語上課,還真能學到增強臺灣競爭力的「專業知識」嗎?愛麗絲幻景,還真只能夢想彩繪人生。

教育部及國教署的完整說明就只是「教育部規劃一系列雙語教育政策,目標2030年達1160所國中小教雙語、並設140個高中雙語實驗班」等言不及義且距離實務太遙遠的數字美幻夢景,對真實的雙語教育毫無一絲助益。例如以觀課200多個中小學班級以上的臺師大教授林子斌早於2022年11月擔憂失速的政策損害學習品質提出「未準備好就上路的雙語課,被當成招生大補帖」、「體育、在家政課也在考英語單字」、「強求每科都要用雙語教,恐悖離教語目標」、「校內組教師社群迎戰雙語,英語教師淪為翻譯機」及「雙語師培一國多制,在職培訓彈性不足」等5大亂象;教育部師藝司長回應「基於大學自主,政府盼給各師培大學更多彈性,規劃自己的課程。相信在臺北和屏東、用雙語教數學或藝術,都得採不一樣的教法。容許彈性的師資培育系統,才能滿足「對準學生需求」的一致目標(媒體報導原文)」。真是扯得好!「亂象」解決了嗎?

教育要務實掌握國家主體性發展的學習,不能盡是夢幻攀附他山之石;臺灣雙語揭櫫的2大目標為「厚植國人英語力」及「提升國家競爭力」,本質上即有罔顧臺灣歷史的詭譎思維之虞。據稱世界上現今共有約55個雙語國家,有哪幾個「國家競爭力比臺灣強」且值得臺灣學習的?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最關鍵根本不在雙語;臺灣在世界上的競爭力不弱,成為亞洲4小龍之首的關鍵根本從來不是雙語,而在於札實的基礎教育。單語國家日本的競爭力強,雙語的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競爭力偏弱。

日本推動外國語(英語)教育是從國小開始。2017年3月公告之新修正版「學習指導要領(相當課綱)」,小中高分階段年度依序漸進實施外國語活動,務實推動「邁出國小外國語教育新階段的一步」、「外國語活動基本理念」及「設置外國語科」等外國語教育理念。為培育「能夠使用英語日本人」策略構想,2002年至2009年度實施超級學習英語高中計畫(Super English Language High School;SELHi),依據學習指導要領逐步增加實施時間;2015年6月5日進而策定「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計畫」。

日本1999年3月小淵總理諮詢機構「21世紀日本的構想懇談會」曾於2000年1月發表21世紀日本的構想內容中所提出「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化(指公用語)」的語言計畫。鑒於當時只是構想階段,學者專家反對論者居多,最終基於日本社會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慎重論背景,似乎未能掀起日本社會熱烈論議:至今沒有任何動態。

目前日本在國中小學校教育現場,係依文部科學省(教育科學部)推動英語教育政策實施教學。儘管如此,日本政府依然積極制定及推動國小英語必修化方向等擴充英語教育的明確方針。除了學校教育之外,日本政府為因應行政層面的國際化,期待從事政策立案相關業務公務員均需具相當英語能力,及鼓勵民間企業(產業)配合全球化的進展將英語定位為企業內共用語言(如日產自汽車、樂天及資生堂等)積極培育英語人才。

再者,日本於2013年制定「實現觀光立國行動計畫」,多元化改善及強化多語言對應等國際化生活環境營造;同時致力結合各地方政府、學校教育及國際體育交流等推動「外國語指導員計畫 (The 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me;JET)」已達37年歷史;2018年9月設置供東京都內學校活動使用的「東京都英語村」等配套措施。

學習語言關鍵在建立主體性學習的基礎環境;對一個沒有任何基礎學習環境的外來語言,一到課堂即來「外來語言震撼教育」。這個詭譎殺手勢必扼殺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發展及學習成效。其實教育部及國教署應該具體展現部務或署務會議及重要會議等推動雙語行政計畫的遠見,或者學校視察業務時來個「首長雙語視察」,確實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好榜樣提升教育競爭力,促使雙語教育蓬勃發展。

雙語教育有正面意義,然國家競爭力不在強行雙語。培育優秀人才的雙語能力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就像國家不應該是培育每個學生都要就讀國立大學或研究所一樣,要各有所長。培養國際觀要在複雜的世界覺知自處;被英語綁架的教育是沒有主體性的。

雙語教語營造出來的臺灣教育主體性詭譎構圖,對臺灣發展深遠流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