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滿桌美食,大部分的人都會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大快朵頤一番,然而,許多長者卻沒有「能吃」的福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機能也會逐漸老化,牙齒鬆脫、腸胃消化功能退化、味覺嗅覺敏感度降低等因素,容易造成長者食慾不振,進而導致營養不良,生理功能退化速度增加。
國民健康署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的調查結果顯示,長者「熱量攝取不足」的比例高達42%,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如鈣、維生素D、鎂等,攝取不到標準者也高達5-7成,奶類和水果類攝取量不夠的長者更是超過70%。由此可知,國內高齡者營養不良的情況相當普遍。
那麼,我們該如何及早發現長者營養不足的情形,並及早進行飲食調整呢?一般來說,營養狀況不佳的長者除了更容易疲累且虛弱多病,身體外觀上也會出現異常。例如,髮絲乾燥、易脫落、缺乏光澤,雙眼蒼白、乾燥、有血絲,或者口腔黏膜紅腫潰瘍、牙齦容易出血等狀況,都是仔細觀察便可發現的營養不良徵兆。
為了避免及改善長者營養不良的情況,國民健康署鼓勵高齡者應追求「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三大原則,以下便針對三點進行詳細介紹。
1. 吃得下: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6年的高齡友善城市調查,全國22個縣市中,約有10%的高齡者有咀嚼困難問題。而照顧者對於長者飲食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只能吃剁碎的、流質的食物。事實上,食物的質地、外觀和溫度等因素,也會影響長者的食慾,將食物切成丁狀、選擇軟質的食物、時不時變換菜色、趁食物溫熱時食用,都是能增加高齡者食慾的可行方法。
2. 吃得夠:
現代人為了維持健康,相當注意體重變化,並堅守「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然而,臨床觀察發現,許多長者很努力地控管體重,但最後減掉的卻是肌肉,雖維持正常體重但反而變得不健康。因此,比起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高齡者首要注意的應是「吃得營養」。而且,在血壓、血糖控制得宜的情況下,適時增加一些體重,才能儲存抵抗疾病的本錢。
3. 吃得對:
高齡者的飲食應該要「量」、「質」兼具,因此,除了增加攝取量之外,還要注意營養均衡。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台灣的長者普遍有奶類、水果類攝取不足的情況,事實上,長者每天應攝取1.5杯的奶類及2份的水果類為佳。此外,小魚乾、芝麻、黑豆等食物能幫助高齡者攝取到鈣、鎂等必須營養素,而適量攝取蛋白質,則可讓免於「肌少症」的困擾。
「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是每一個高齡者都適用的飲食原則,但應該攝取哪些營養素、吃多少才算吃得夠等細節,則根據不同長者的身體狀況而有差異,建議高齡者和照顧者可以請教專業的營養師或醫護人員,協助長者吃得足夠又吃得健康,遠離營養不良,維持強健的體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