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銀髮族預防肌少症 少不了這兩樣解方!

    2023.05.29 | 09:21

    家中長輩容易跌倒,只是因為年紀大了?殊不知現在還有一大隱憂-「肌少症」,也是高齡族群的健康殺手,它不但讓長輩行動力變差,也容易產生其他疾病風險,專家建議應及早預防,尤其「飲食」與「運動」是改善的不二法門,可以讓他們恢復往日的健康與活力。據統計,人類40歲以後,肌肉就會逐漸流失,所謂的「肌少症」就是肌力與肌肉質量明顯下降的問題,而到了80歲以後,更有超過三成的長輩會有「肌少症」的現象。肌力不足容易跌倒,而跌倒又常導致骨折,一旦需要臥床休養,長輩的健康將大受影響,另一方面,尿失禁、吞嚥困難、呼吸無力也都是常見的衍生狀況,而據醫學研究顯示,「肌少症」更容易衍生出心血管及代謝方面的問題,還會增加最讓人擔憂的失智風險。醫學界對於「肌少症」越來越重視,也呼籲大眾應及早防範,其實最重要的兩點就是「飲食」與「運動」。飲食方面,最基本的是蛋白質的補充,尤其是一部份的長者,因為食慾下降或是擔心肥胖問題,往往沒有吸收足夠的蛋白質,肌肉量的流失就會更加明顯。而運動看起來很簡單,許多人以為散散步,或是偶爾去爬爬山就夠了,但專家表示,要維持或增加肌力,最好採取「阻抗型運動」比較有效,而且每週要維持5天,每次30分鐘,才能明顯達到增強肌力與肌肉量的目的。目前,市面上已經有針對銀髮族設計的運動器材,像台灣輔康推出的「SMARC 適動」全身功能活化機,就可以協助長輩訓練上下肢、肩胛、核心肌群等部位,而且採數位式監測功能,並搭配雲端管理,讓長輩在運動時,可以對自我狀況一目了然,除了增加運動時的成就感,還能依據數據給予的建議,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台灣第一家居家照護第三方預約平台—優照護,也觀察到國內高齡者的「肌少症」狀況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所以在多方評估與設計後,進一步地結合了「SMARC 適動」的運動設備,以及補充優質蛋白營養素,推出了「訂閱式」的服務-「肌少優復」。「肌少優復」最大的特點,除了有「SMARC 適動」專業的運動設備,以及可選擇性的營養補充品,還包含優照護平台上的兩大專業:營養師與物理治療師,定期到府協助長輩預防或改善肌少問題。而「訂閱式」的服務,則可免除採購運動設備的費用負擔,並依照長輩改善狀況,自由規劃採用時間的長短,對多數的家庭是較為經濟而有效率的方式。「肌少優復」的訂閱式服務,每四個月一期,主要包含6大項:1. 營養師到府評估衛教在優照護平台上預約到府評估衛教服務,為長輩評估營養與飲食狀況,並提供專業的建議協助改善,每期三次,可檢驗改善前後的進步狀況。2. 優質蛋白營養素可依長輩的狀況、喜好(如口味、素食等),選擇適當的產品,並定期寄送到家中。3. SMARC 適動數位雲端復能設備 依長輩運動訓練需求,評估設備使用的適當性,並到府安裝,日常運動時可結合雲端功能,訂定個人化的運動改善處方,來達到最佳的運動效果。4. 物理治療師或體適能指導員到府評估衛教 在優照護平台上預約到府評估衛教服務,協助指導適動數位雲端復能設備的訓練,事後再評估訓練的成果,並提供改善建議。5. AI 大數據紀錄 在採用「SMARC 適動」運動設備訓練後,所有運動過程中的數據,都會上傳雲端以監測及管理運動成效,並提供 AI 的個人運動處方,協助長輩達到最好成效。 6. 遠端客服中心服務使用線上評估,與相關問題諮詢解答。 「肌少優復」訂閱式解決方案,不僅透過「運動」與「營養」兩大重心,來幫長輩預防改善肌少問題,更重要的是:定期的專業協助與評估,尤其是透過完整數據的監測,才能真正管控成效並達到目標。
  • 投書 居家照護找物治師?找職治師?看完你就懂!

    2023.05.29 | 09:18

    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長輩們的居家照護也越來越重要了,一般人的印象中,不外是請看護,就是找居服員(居家照服員)到家中來照顧長輩,但年長者的健康或身心,難免會出現各種狀況,這時就會需要各種專業來幫忙,像居家照護第三方預約平台「優照護」,就可以找尋護理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家來協助長輩。物理治療師(物治師)及職能治療師(職治師)在「優照護」平台,越來越受許多家庭的重視,不管是手術後的復健與恢復,或是生活、行動中出現障礙,都少不了這兩種專業的協助。不過,什麼時候該找物治師?什麼時候該找職治師?仍有不少人有些疑惑。「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創辦人鍾孟修說,物治師是「疼痛處理的專家」,例如髖、膝關節置換術後,相關的腫脹與疼痛,還有後續的下肢無力、關節活動力下降等問題,都常需要物治師的協助及復健。另外,許多失能年長者容易摔倒、骨折,因而臥病在床,物治師在恢復期間也能發揮很大的功能及幫助。相對於物治師,職治師則偏重於生活功能的恢復及復能,並且從居家環境、生活安排等較宏觀的面向來協助長輩。像是吃飯、洗澡、上下床,甚至穿脫衣服、自我照顧等等,隨著年齡增加、疾病或生理功能的退化,這些生活動作逐漸發生困難,不但影響銀髮族的健康,連心理情緒也會出現障礙,職治除了透過生活功能訓練外,也會指導使用輔具來改善這些問題,並且在評估居家環境及個案家庭需求後,提供各種改善方案,如輪椅、電動床、無障礙空間等等。鍾孟修本身也是職能治療師,他說,職治師除了生理上的問題,也能協助精神認知相關的問題,例如現今日益普遍的失智問題及憂鬱症等。他們透過許多認知行為分析、活動安排設計的方式,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或是延緩退化的速度。就復健方式或過程來說,物治師常利用徒手、運動矯治的方式來幫助長輩,,也會利用一些相關物理因子(光、電、水、熱)等儀器來做復健,尤其對特定部位的問題,能較細緻地達到一定的效果及恢復。而職治師在幫助恢復正常生活時,更重視設定生活改善目標及策略,並讓對象能逐漸恢復功能提升生活品質。邱媽媽(化名)是位作畫者,因為中風加上輕微失智,不但無法正常行走,連拿筆都沒力氣了,更別說像以前的興趣創作般,做出許多精彩繪畫,職能治療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她找回作畫的自己。鍾孟修來邱媽媽家中時,她從只能臥床,漸漸開始使用輪椅輔具,再一步步地學著用助行器,來幫助恢復走路,,漸漸身體能力逐漸提升,也開始能使用一般四腳柺杖行走、自己吃東西,半年後手部的協調度也漸漸提高,也終於可以重新拿起畫筆,重拾過去的創作興趣。鍾孟修拿著一幅邱媽媽送給他的畫作,感動地表示,每一次到居家服務她時,都會設定一個目標,哪怕是多走5公尺,或是多做1分鐘手部復健動作,一旦有進步,她就會更有動力,逐漸回到以前的生活。長輩們的居家照護,不僅是照料他們日常,更需要了解他們各類的困境,像物理治療師能緩解許多疼痛、失能問題,職能治療師可以幫助個案復能或改善生活品質,對年長者來說,都是在照護上不可或缺的面向。
  • 投書 細心照顧臥床長輩:如何進行床上洗頭?

    2023.05.25 | 09:27

    洗頭的好處有很多,不僅可以去除頭髮和頭皮上的污垢、油脂和汗水,保持頭髮和頭皮的乾爽、減少頭皮屑問題外,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及減輕壓力和緊張感,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這項每日看似簡單又日常的例行事務,如當長輩今天因健康問題臥床而無法自行洗頭時,便會成為一項較為複雜瑣碎的工作,是需要有人來協助他們完成的。而不管有無臥床,洗頭對於長者來說不僅是保持個人衛生的重要部分,也是一種放鬆身心的方式,因此細心、耐心的幫助長輩洗頭,能讓對方感到舒適和愉悅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幫助您照顧臥床長輩洗頭的步驟建議:前置作業:穿上圍裙,將手錶、手鍊等飾品脫除。洗淨雙手用具與衣物準備床上洗頭步驟:準備用水,並以手腕內側測量水溫至適當溫度。放置洗頭槽(以塑膠袋及大毛巾鋪在洗頭槽下),於頸部下方,並予適當支托患肢。洗頭槽排水口超出床沿。將一水桶置放在洗頭槽排水端下方。先淋一些水在長輩頭上,並詢問水溫是否適當。以適量洗髮精清洗頭髮後並以潤髮乳滋潤頭髮。進行洗頭時以指腹輕揉長輩頭部。留意不讓水流入長輩耳朵及眼睛並觀察長輩的頭皮是否有異樣。確實將頭髮清洗乾淨,已無洗、潤髮乳殘留。讓長輩採臥姿使用吹風機吹乾頭髮梳理整齊。在幫助臥床長輩洗頭時,我們不僅需要技巧和耐心,更需要關心和照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和長輩聊天、講笑話,讓他們感到輕鬆和快樂。對於臥床長輩來說,能夠有人幫助他們洗頭,是一種關愛和體貼。而雖說關心和給予長輩體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也是,平時應多注意自身的衛生與健康,在前置作業時穿好圍裙與洗淨雙手,以避免將病毒和細菌帶到長輩身上。於此同時,洗頭用具和衣物也應保持清潔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這樣一來,不僅能讓長輩享受於洗頭的過程,還能使他們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關愛喔~
  • 投書 照顧父母不能只靠自己,你必須了解的「居家照護」!

    2023.05.24 | 08:44

    「那時候我以為照顧爸爸一兩年,我再回去上班,怎麼知道一拖就是七八年......」脫下帽子的陳小姐,給我們看她灰白的頭髮,「這七八年的變化真的是太大了!我每天都忙的不得了,心情也好焦慮,一顆心就懸在那裡。」陳小姐說,每天一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爸爸的狀況,接著要替爸爸換尿布、大小便處理,沒多久就要敢去菜市場,回到家被要馬上備餐,眼睛要不時緊盯著爸爸。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就像一場夢,一瞬間照顧已經來到了第八年,而她說,她好像老了20歲...她的故事是不是感到有些熟悉,也許是你,也許是其他的家人親友;一開始以為「只是照顧而已」,卻將自己的時間全部綁住,而自己的人生彷彿也停滯不前。其實,每一個照顧者一定要找到「照顧替手」,讓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你家,協助你做居家照護。現在就讓我們來聊聊,居家照護的四大優點:一、居家照顧服務員受過專業的照顧訓練受過專業訓練且考試合格的照顧服務員,才有辦法在居家照護的平台提供服務。且許多照顧服務員持續地精進自己各項照顧技能,像是失智、失能、尿布、轉移位、輔具使用等等課程的研習。許多居家照顧服務員都有各式的證照與證書,會列在個人履歷介紹上,讓案家可以更加安心與信任。二、居家照護的服務時間彈性,協助你安排生活居家照護採以時薪制,案家與照顧服務員能透過照顧平台,進一步媒合到彼此都可以的時間。如此一來,家庭照顧者可以更有規劃地安排自己的時間,無論是需要照顧替手或是讓自己喘息,有時間去處理其他事務。三、居家照護不需要資格申請,快速而有效率無論是外籍看護或是使用政府的長照2.0服務,都需要通過各式資格審定,例如:巴氏量表、長照中心審查等等。即使外籍看護申請通過,一樣會面臨照顧能力的問題。一來是因為不是每位外籍看護都受過完整的照顧訓練,再來也是因為照顧的個別性差異大,外籍看護不是萬靈丹,他們也需要照顧技巧的提升。而長照2.0不僅有等待期,也有實際核發照顧項目、照顧時數不夠用的狀況發生。此時彈性運用的使用照顧平台的居家照護服務,才能完整你的照顧計畫,父母長輩有人顧,自己也不會累過頭。 四、除了照顧服務項目,還有其他非藥物療法居家照護的服務包括了:1. 身體照顧服務包含協助或維護行走安全、洗澡、協助如廁、大小便處理、更換尿布、更衣、協助上下床及移位、翻身拍背、被動關節運動等等。2. 日常生活照顧服務陪同外出散步、陪同回診等等。3. 其他家事備餐、清潔衣物、房間整潔等,是以被照顧的家人為限。除了我們所知道的身體服務之外,在照顧平台還有其他藝術輔療、復健指導等等服務,讓照顧不只是照顧,還能提升我們的身心靈,維持甚至提高生活品質喔!照顧真的不能只靠一個人,照顧需要的是全方面的計畫,而許多優秀、專業、值得信任的照顧服務員們,就在照顧平台上等你邀請,讓長輩與你能在照顧裡,持續好好生活。
  • 投書 長輩抗糖保健康 兩全其美有妙方!

    2023.05.24 | 08:39

    一般人聽到「三高」就怕怕,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與許多疾病有很密切的關連,是國人健康的三大殺手。其中,高血糖與糖尿病有密切的關連,但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在輕度高血糖狀況,若能調整飲食、運動及改變生活習慣,就有機會防止糖尿病的發生。就醫學上的標準來說,一般人的空腹血糖值範圍是:70~100mg/dl,飯後血糖值:80~140mg/dl,糖尿病的空腹血糖值是126mg/dl以上,飯後血糖值則在200mg/dl以上,在這兩者中間,就屬於糖尿病前期。一旦成為糖尿病之後,就可能引發:慢性腎衰竭(嚴重者需洗腎)、視網膜病變(有失明的可能)、下肢血管病變(有截肢的危險)等等,此外,高血糖也會造成腦、心血管的硬化,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高血糖固然是健康一大警訊,但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101~125mg/dl),仍有改善的機會。專家提供的「控糖5撇步」就非常值得參考:一、 飲食三少一高:少糖、少鹽、少油、高纖。二、 週週運動150:每週運動至少5天,一天30分鐘。三、 控制體重:肥胖固然有健康疑慮,但該攝取的營養仍不可偏廢。四、 定期監測血糖:血糖隨飲食、生活形態而改變,應隨著監測的狀況來調整。五、 規律服藥:當需要以藥物來控制血糖時,一定要按醫師指示,定時定量服藥,切勿任意增減或停藥。家中若有長輩,都會很重視他們的健康況狀,對高血糖問題也應特別留心,尤其是家族病史中有糖尿病者,以及健康檢查的血糖值、糖化血色素有異常時,或是肥胖者(BMI超標),都屬於高危險群。台灣第一家居家照護第三方預約平台「優照護」,最近針對需要預防或改善高血糖的長輩,推出了訂閱型的服務「抗糖優復」,是市面上少見的完整照顧方案。優照護總經理劉詩瀚表示,「抗糖優復」結合了平台上的照顧服務員、營養師與物理治療師,提供飲食與運動上的專業呵護,並配合先進的數位血糖測量儀器,以及優質營養補充品,全方面監測與改善長輩們健康。服務的內容包括以下六大項目:一、數位血糖測量儀器:搭配智能APP記錄血糖數值,建立個人化照護服務,並提供測量所需耗材。二、營養師與物理治療師服務:定期到府評估長輩狀況,並提供飲食與運動上的改善建議。三、 優質營養補充品:可在數個品牌中自由選擇,並定期送到家中。四、 照顧服務員的陪伴服務:白天家人不在時,或是未與家人同住的長輩,都可以獲得安心的生活照顧及陪伴。五、 AI 大數據:血糖經儀器測量後,會上傳到雲端系統,打造個人健康平台。六、 遠端客服中心:提供線上個人狀況評估,及問題諮詢解答。「抗糖優復」是由優照護設計的訂閱型服務,目前提供一期6個月或12個月兩種方案。劉詩瀚表示,高血糖的照護需要良好的軟體(健康評估與指導),結合可靠的硬體(血糖監測儀器及優質營養補充品),兩方面雙管齊下,才是最完善的高血糖健康方案。而優照護平台上,不管是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或是照顧服務員,其專業的服務都有平台上口碑與把關,把長輩託付給他們,是市面上最安心的選擇。
  • 投書 你有這5種 NG 習慣?小心肌少症找上你!

    2023.05.19 | 11:00

    肌少症是人體肌肉在強度,及質量數量減退的一種症狀,會導致身體功能的下降,一般來說,肌少症沒有明顯疼痛或不適的感覺,是高齡者很容易忽略的健康問題,但若出現肌少症後,走路時容易跌倒骨折,就會危及到長輩們的生命安全。優照護照護人員支持部部長蘇貞華表示,肌少症跟年齡有很大的相關,45歲以後,若沒有適當的飲食與運動,肌肉量就會開始流失,65歲以上便成為肌少症的高風險群,70歲以後,就會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流失肌肉,80歲以上發生肌少症的機率高達50%。此外,肌少症與許多慢性疾病也有關連。例如,有心血管方面或是糖尿病之類的問題,體力就比一般人差,進而對飲食與運動早成影響,若是有關節炎等問題,更直接影響到運動的意願,這些都會增加肌少症的發生。而高齡者的飲食問題,也是肌少症的形成主因之一,由於偏食、營養攝取不足、吸收力不足,或是因服用藥物,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食慾不振等等,對肌肉生成都有不良的影響。在優照護平台服務的物理治療師周伊苡說,越早預防及改善肌少症,就越能減低對健康的威脅,而肌少症除了到醫療院所用儀器檢測之外,也能透過體重及BMI的計算,以及測量上臂圍,或小腿圍的長度來初步了解。在家中,只要用雙手食指對食指、拇指對拇指,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來,如果無法圈住,表示肌肉量仍在適當的範圍內,但若有縫細,就有發生肌少症的風險。其實,只要在家透過簡單的運動,就能有效地預防肌少症,周伊苡建議可以用彈力帶來做以下幾個運動:一、彈力帶斜上拉開:坐在椅子上,雙腳與肩同寬,身體挺直,雙手持彈力帶兩端,一手勾著椅子旁固定,另一手往另一端斜上方盡可能拉開。一次4-5下為一組,做完一組休息一下再繼續做,最好能做完2組。二、彈力帶放腰部,手部彎伸:彈力帶從腰部後方,由兩側往前繞出來,雙手持彈力帶兩端,在呼吸吐氣時往前拉伸,若力量不足,雙手流輪進行也可以。三、腳踩彈力帶,雙手往上拉:將彈力帶踩在雙腳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持兩端往上拉伸,手肘盡可能拉直。四、彈力帶套膝兩側,以腳往外拉開:將彈力帶兩端打結成環狀,兩腳深入環中,並將彈力帶套在膝蓋部位,雙手固定在椅子兩邊,身體維持不動,兩腳與肩同寬後同時往外打開,盡可能跨大步,或是一腳不動,另一腳往外踩,兩腳輪流做。五、彈力帶套腳踝兩側,再往外打開:類似第四個動作,將彈力帶打結套在腳踝兩側,雙手固定在椅子兩側,身體不動,雙腳同時往外盡量打開。除了積極的運動,蘇貞華提醒,生活上有以下5種不適當的態度,也要盡量避免,才能減少肌少症風險:一、偏食、不愛吃肉:許多年長者對飲食有許多禁忌,尤其怕肥胖引起各種問題。但即使是高齡者,仍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 二、只散步沒其他運動:散步或健走雖然也算運動,但對肌肉量的增加或維持,幫助很有限,最好增加「阻抗型運動」,例如舉啞鈴,或是用彈力帶做伸展、抬腿等運動。 三、不愛曬太陽: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與身體功能表現扮演重要角色,而曬太陽就是生成維生素D的最主要方式,建議有空常曬太陽,一次10-15分鐘。 四、減肥過度:雖然肥胖對健康不利,但老年人要維持身體肌肉量與生理功能,仍須攝取足夠的熱量,否則會造成體重過輕、肌肉疲勞、虛弱等問題。 五、 缺乏就醫意識:許多人以為「肌少症」只是老了的自然現象,但若出現一些無力、跌倒等徵兆後,能儘速就醫檢查確認。
  • 投書 高齡照顧 職場女性的另一種困境

    2023.05.19 | 10:55

    「阿茹,爸爸就拜託你了!」44歲的蕙茹,原先任職貿易公司的會計,去年父親中風後,就辭職回家照顧父親了。雖然照顧爸爸是親情使然,但對於兄弟「軟硬兼施」的要求仍頗有怨言,為什麼單身的她,就應該是照顧父親的「最佳人選」?而且兄弟只提供她跟父親的生活費,她沒了經濟收入,以後她該怎麼辦?5年、10年後想再重回職場,更是難如登天,她的職場生涯就得因此而告終了嗎?身為媳婦的秋琪,也是因為婆婆失智後,被丈夫要求辭掉工作,回家照顧老人家。因為,婆婆堅持不要外籍看護工照顧,但若請本國籍照服員,一個月的開銷又比秋琪的薪水收入還多,丈夫認為,她辭職會比較划算,而且還說,當然是自家人比較照顧好。但照顧失智的婆婆,由於行為、言語的異常越來越嚴重,對秋琪造成莫大的壓力,連她自己都察覺出有憂鬱症的跡象,更萌生了離婚的念頭。長照10年計畫的統計資料顯示,主要家庭照顧者之性別分佈,以女性的60.46%大幅超過男性的39.54%;至於照顧者與個案關係,主要由兒女佔49.32%為最多,配偶佔34.84%次之。這個數據反映出國人對「照顧」的刻板印象,認為女性比較細心,又有耐心,所以較適合擔任這個任務。然而,承擔照顧工作的結果,讓許多女性付出相當的代價,如經濟的依賴、老年的貧窮,甚至形成社會孤立等等。例如:女性為了在家專心照顧家人,辭去工作,而臺灣老年人口的平均年齡,女性又比男性高,導致女性老年時喪偶,失去了經濟來源,也面臨老年貧窮的問題。加上長期照顧家人,減少了與外界的聯繫,而落入社會孤立的窘境,讓老年女性更維艱辛。此外,華人社會「以孝為尊」,照顧往往被責任化,甚至「私化」成一種「無酬性」的工作。責任成了壓力,壓垮了許多照顧者,據統計,長期家庭照顧者有87%罹患慢性精神衰弱、65%有憂鬱傾向、20%確診罹患憂鬱症,另外,家庭照顧者死亡率,比非家庭照顧者更高出60%。 「辭職回家照顧高齡家人」絕非最好的解決方案,由此產生的衍生問題,如收入減少、家庭不睦、甚至整體勞動生產的損失,都是全體社會難以承受之重。尋求家庭照顧的替代方案,早已是高齡社會的最重要課題之一,從2007年開始的長照10年計畫,到目前的長照2.0,都顯示出政府在這個問題的大力投入。 除了公共資源,許多民間的力量也投入了家庭照顧的領域,各種相關服務也隨之興起,更重要的是,企業新創的觸角也在這幾年陸續伸入,並且讓不少傳統照顧服務發展出新的面貌。例如,為了解決家庭照顧需求,以數位時代的平台經濟概念,所創立的「優照護」,即可用最彈性的方式,讓許多上班族在兼顧工作之下,能找到合適的專業人員來照顧自己的家人。 家庭高齡照顧的需求形形色色,有像中風、失智的照顧,也有像手術出院的療養照顧,還有定期的洗腎或是回診需要陪同。對上班族來說,時間的彈性很關鍵,「優照護」提供的媒合機制,可以在需求的前一天預約,而且任何時段都可以服務(一次最短3小時),加上可自由挑選服務人員,並事前直接跟對方溝通,成為台灣照顧服務上的一股新趨勢。 職場女性的難處往往比男性要大得多,除了要奉養上一代、教養下一代,還有對娘家的感情與責任也無法放下,若加上工作的負擔,蠟燭多頭燒的窘境時而可見。而在照顧這件事中,許多過來人都提出忠告,「千萬別一個人獨自承擔」,一方面與家人協調分擔,另一方面更要善於利用外部資源來減輕負擔,讓自己在兼顧職場前提下,也有餘力付出照顧心力,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 投書 外籍看護休假 你應該知道的事!

    2023.05.15 | 11:02

    曉清在銀行上班,娘家85歲的父親臥病在床,常常得回去幫忙照顧,去年好不容易申請到外籍看護,老母親的重擔也減輕不少。唯一的煩惱是,外籍看護也是要休假的,一旦她放假去找朋友,曉清就只好自己請假回去接替。依法令,外籍看護每7天應給予1天休假,服務若滿1年,必須另給予7天的特休假。目前臺灣多數家庭大都會與外籍看護協議,希望以給加班費的方式,以換得他們不休假。但加班費方式並非強制性的,何況現在人權高漲,外籍看護的確也有休假的需要,尤其像是每年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很多印尼籍的外籍看護都會想去參與聚會活動,這些雇主家庭還是得想辦法因應。這個月開始(2018年12月),長照的喘息服務已開放雇用外籍看護的家庭申請,對此窘境提供一些協助。不過申請條件仍諸多限制,目前估計,大約只有1/10的家庭能符合條件,何況每年的申請上限只有21天,要達到讓外籍看護正常休假,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其實,以曉清的狀況來說,當外籍看護休假時,不妨找像「優照護」這樣的預約平台,在上班時段請照顧服務員來代替外籍看護,等自己下班後再接手,就不用每次都請假了,而且平台預約方便快速,即使臨時有各類狀況都可因應,不管有無申請長照喘息都適用。
  • 投書 我該怎麼辦?家庭照顧者最怕這些!

    2023.05.15 | 10:54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及衛生福利部的統計,目前全台的長照需求者約70萬人,其中有65%仰賴家庭照顧者全天候照料。若依據台灣人民的平均壽命和疾病型態來推估,一個人一生中,需要長期照顧服務的時間超過7年,也就是說,家庭照顧者若全心投入失能長者的照顧工作,一顧可能就是7年,甚至花上更長的光陰。近年來,新聞上時常可見家庭照顧者因不堪長期照顧失能親人的壓力,傷害家人或傷害自己的家庭悲劇。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的統計,台灣家庭照顧者面臨的十大困境依序為:自我壓力調適困難缺乏照顧替手對長照資源陌生與家人溝通困難不知如何處理被照顧者的情緒無法好好休息缺乏反應意見的管道不知如何選擇機構自覺照顧知能不足缺乏社交從上述可以發現,照顧者主要面臨的兩大難題,大致就是「沒有喘息時間」以及「照顧知識不足」。從家總多年前進行的家庭照顧者現況調查中也可得知,有超過67%的照顧者希望可以「休息」,也有43%的受訪者需要「提升照顧技巧」的協助。知名作家張曼娟曾於大學任教多年,以教育和文字工作為樂。然而幾年前,父親罹患精神疾病,母親身體也出狀況,照顧雙親的重擔一下落在了她肩上。 當時,張曼娟為了照顧雙親,辭掉了熱愛的教職工作,也放棄了部分人生規劃,每日帶著父母往返醫院、住家,身心壓力皆相當沉重。張曼娟曾於接受訪問時提到,在仍有事業要顧的情況下,要抽出時間照顧爸媽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甚至可能壓垮照顧者,她就曾萌生躍入河中一了百了的念頭。除了張曼娟之外,藝人唐從聖也曾因為雙親罹患失智症,讓他演藝工作、家庭照顧兩頭燒,雖然請了多位看護輪流照顧爸媽,身心仍承受巨大壓力。藝人謝祖武近日擔任失智友善大使時也透露,母親出現失智症狀已7年,妻子協助扛起照顧重擔,曾經累到崩潰大哭。在台灣,像張曼娟、唐從聖或是謝祖武這樣的家庭照顧者數以萬計,即使他們看起來溫柔又堅強,但也會有需要休息的時候,「優照護」預約平台即可針對這類需求,提供短暫喘息的機會,而且由專業訓練的照護人員接手,即使想出門遠行幾天,也能放心兼放鬆一下。
  • 投書 顧好銀髮族健康 這麼吃就對了!

    2023.05.12 | 14:15

    面對滿桌美食,大部分的人都會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大快朵頤一番,然而,許多長者卻沒有「能吃」的福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機能也會逐漸老化,牙齒鬆脫、腸胃消化功能退化、味覺嗅覺敏感度降低等因素,容易造成長者食慾不振,進而導致營養不良,生理功能退化速度增加。國民健康署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的調查結果顯示,長者「熱量攝取不足」的比例高達42%,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如鈣、維生素D、鎂等,攝取不到標準者也高達5-7成,奶類和水果類攝取量不夠的長者更是超過70%。由此可知,國內高齡者營養不良的情況相當普遍。那麼,我們該如何及早發現長者營養不足的情形,並及早進行飲食調整呢?一般來說,營養狀況不佳的長者除了更容易疲累且虛弱多病,身體外觀上也會出現異常。例如,髮絲乾燥、易脫落、缺乏光澤,雙眼蒼白、乾燥、有血絲,或者口腔黏膜紅腫潰瘍、牙齦容易出血等狀況,都是仔細觀察便可發現的營養不良徵兆。為了避免及改善長者營養不良的情況,國民健康署鼓勵高齡者應追求「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三大原則,以下便針對三點進行詳細介紹。1. 吃得下:依據國民健康署2016年的高齡友善城市調查,全國22個縣市中,約有10%的高齡者有咀嚼困難問題。而照顧者對於長者飲食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只能吃剁碎的、流質的食物。事實上,食物的質地、外觀和溫度等因素,也會影響長者的食慾,將食物切成丁狀、選擇軟質的食物、時不時變換菜色、趁食物溫熱時食用,都是能增加高齡者食慾的可行方法。2. 吃得夠:現代人為了維持健康,相當注意體重變化,並堅守「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然而,臨床觀察發現,許多長者很努力地控管體重,但最後減掉的卻是肌肉,雖維持正常體重但反而變得不健康。因此,比起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高齡者首要注意的應是「吃得營養」。而且,在血壓、血糖控制得宜的情況下,適時增加一些體重,才能儲存抵抗疾病的本錢。3. 吃得對:高齡者的飲食應該要「量」、「質」兼具,因此,除了增加攝取量之外,還要注意營養均衡。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台灣的長者普遍有奶類、水果類攝取不足的情況,事實上,長者每天應攝取1.5杯的奶類及2份的水果類為佳。此外,小魚乾、芝麻、黑豆等食物能幫助高齡者攝取到鈣、鎂等必須營養素,而適量攝取蛋白質,則可讓免於「肌少症」的困擾。 「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是每一個高齡者都適用的飲食原則,但應該攝取哪些營養素、吃多少才算吃得夠等細節,則根據不同長者的身體狀況而有差異,建議高齡者和照顧者可以請教專業的營養師或醫護人員,協助長者吃得足夠又吃得健康,遠離營養不良,維持強健的體魄。
  • 投書 高齡者的肌力訓練建議

    2023.05.12 | 14:13

    過去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相較於不運動的人,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會擁有較好的整體健康狀態、較低的健康照護花費、較少的行動障礙。針對高齡者的資料顯示,所有高齡者都可以從規律運動獲得益處,即使有一些慢性疾病在身,有一些的運動仍是比都不運動好,參與任何程度的身體活動總會對身體帶來好處。根據研究,即使是未經規畫的休閒運動,也是可以降低高齡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以下整理較有公信力的研究報告,來看看到底規律運動對高齡者會有什麼好處?運動可以改善體適能、肌肉的力量與柔韌性。運動可以改善行動能力,降低行動障礙開始的年齡。運動可以提升行動障礙者恢復行動能力的機會。運動可以降低以下的健康風險:心血管疾病、栓塞性腦中風、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骨質疏鬆、肥胖症、大腸癌、乳癌、焦慮、憂鬱、認知能力。運動可以降低跌倒與跌倒相關傷害的風險。運動可能可以降低身體功能障礙的發生機會與嚴重程度。運動可以改善以下慢性病況的結果:情緒障礙、慢性疼痛、心臟無力、腦中風、便秘、睡眠障礙。而高齡者執行肌力訓練時,可掌握以下重點:1、剛開始進行肌力訓練時,可以先從手臂能夠舉起並做到8個來回的重量開始,直到可以輕鬆做10至15個來回,才能再慢慢增加重量。2、在肌力訓練的過程中保持正常呼吸,舉起時應正好處於吐氣期,放下時則慢慢吸氣。3、肌力訓練應以慢速進行,以慢速移動完成一個來回,舉起過程約2至3秒,然後維持姿勢1秒,接著放下過程約3至4秒。4、肌力訓練的初期,有肌肉酸痛現象是正常的,一般幾個星期後會消失。5、可以利用的工具,如:啞鈴、裝水的保特瓶、阻力繩(resistance bands)等。 訓練肌肉力量對於高齡者來說是很重要的,隨著年齡漸長,肌肉力量會慢慢流失,因此適度的重量訓練,將有助維持肌肉的力量。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劉文俊提醒,高齡者肌力訓練的重點在於循序漸進,採漸增阻力方式,由輕而重逐漸增加訓練負荷,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 完整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投書 照顧過勞了嗎?照顧三階段,你需要不同的照顧小幫手!

    2023.05.11 | 09:49

    「上班壓力大、下班後還要處理家裡的事,蠟燭兩頭燒,實在吃不消......」「我不知道原來照顧爸爸的時間就這樣一年年過去,累積也有十年了,我實在無法想像,以後是否能回到職場。」「雖然有外籍看護幫忙,但只有我跟她兩個人,其實還是覺得不夠,經常都好累好累,好久不見的朋友問我是不是『過勞』了,氣色好差!真的是忙不過來呀。」以上都是照顧家庭常見的情景,照顧的時間,有時不只比我們想像預設中來得長,甚至在每一個照顧選擇中,都會遇到大小依不一的層層難題;累積久了,不僅是身體上的長期過勞,還有很重要卻看不見的「心裡的勞累」,因此無論照顧的哪一階段,你都需要不同的照顧幫手。本文粗淺的分為照顧初期、照顧中期、照顧後期的照顧三階段,但希望您能通盤來看你的照顧需求,因為隨著每位長輩病症、病期的不同,照顧並非全然地線型發展,而是需要我們做足準備、彈性面對。第一階段:照顧初期可能從預備出院算出,我們很快地就要面對:誰來照顧?回家的環境是否適合?是否需要醫療用品、尿布耗材?需要復健嗎等等。1. 出院準備服務:許多醫院有「出院準備服務」,除了有熱心的專業團隊主動協助外,建議你也可以主動詢問、討論,了解可能會遇到的事項、逐一處理,例如補助申請、社福資源、輔具購買等等。2. 長照專線1966:聯繫了解有多少長照資源可使用後,照管專員、個管師等會進一步與你聯絡,好提供你的家庭所需的資源管道。3. 照顧人力:許多人一開始走上照顧之路時,可能認為「自己顧」就好,但不少過來人的建議是,一定要有照顧替手,例如:照服員、外籍看護等等。甚至在復健時期,許多機構的復健計畫也做得非常好,促使長輩身體復原。4. 無障礙修繕:回家之後除了照顧人力,馬上就要面對的就是家裡的設施與動線是否能符合照顧需求。例如廁所、浴室,就需要最基本的扶手,最好是能找專業的無障礙修繕團隊到府評估。第二階段:照顧中期1. 其他照顧者:到了照顧中期,也許初期的需求仍在,但此時的你,希望已經有加入照顧互助團體(實體活動或是網路線上社團都包含),因為有可能照顧的狀態變得更加複雜,需要有經驗的「軍師」協助,而照顧團體的媒介管道,通常也會連結到其他資源。甚至有時候互相傾吐,對於身心壓力沉重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解藥。2. 照顧人力:持續評估所需的照顧時數,使用公費的照服員之外,若發現無法完全替你分憂解勞,適時地找其他自費的照服員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居家服務項目,除了居家照護之外,還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可以協助長輩維持生活機能,甚至因不同的病因,身體也會改善復原。因此適時、妥善使用自費資源有其必要性。第三階段:照顧後期此時除了延續前兩期的項目之外,我們可以請專業的相關醫事人員評估,長輩是否需要更長時間的臥床照護?甚至需要安寧照護了。每一位照顧者都需要家中的長輩可以好起來,但同時,能提供長輩舒適的生活與餘生,一樣非常重要。在國外已經有許多的照顧方法,不再以醫療強行介入,更重視長輩的身心感受,以舒適為前提,讓長輩能得到尊重與照顧。
  • 投書 新孝道 專業照顧更勝自家人!

    2023.05.11 | 09:45

    麗娟辭掉工作照顧高齡近90的失智父親,已經10多年了,當初因為單身,在兄弟姐妹的協商中,擔下了這個責任。但多年累積下來,其實已經身心俱疲,更擔心因失去收入,自己下半輩子毫無著落,她屢次跟家人商量,卻得不到一個讓她放心的答案。最近,她因為扶父親下床受了傷,得常跑中醫治療,但又擔心父親的狀況不敢去診所,只得求助親友。後來透過介紹,找到短期居家照顧的預約平台,當她需要去看醫師時,就在平台上搜尋預約,找專業的照顧服務員來家中看照父親。過一段時間她也發現,父親精神狀況似乎比以前好,原來照服員會主動引導父親做一些活動,訓練大腦延緩失智,並增加生活的自主能力,甚至比她這個女兒還有耐心。麗娟的案例,來自於台灣第一家短期居家照顧第三方預約平台—優照護。優照護最近和銘傳大學金融系做了一份調查,在照顧長輩的群體中,有將近7成的人認為自己「雙肩沈沈的」、「壓力山大」,或是「壓力爆表」,顯示照顧帶來的影響。至於壓力的來源,根據統計,比例最高的依序是:一、情緒問題二、工作照顧兩頭燒三、經濟壓力四、陪伴時間不足五、照顧生活起居從上面來看,「照顧」已成為一個極重要的社會課題,在「盡孝」與子女的身心狀況中間,該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當長輩漸漸年長,身體的健康也可能會變得不如以往。然而,這並不代表長輩必須放棄自立自足的能力,對於那些處於衰弱或亞健康狀態的高齡者,他們仍然有機會透過短期照護服務來協助自己,這些服務不需7天24小時全天候的照護,只需要幾個小時的照護服務便可以讓他們維持自立生活的能力。50歲以上的人常陷於傳統觀念,認為照顧年邁的父母是自身的責任,如果委由他人,似乎會被認定為「不孝順」。但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必須工作養家,往往無法兼顧照顧責任,因此,不是陷入蠟燭兩頭燒的困境,就是因照顧原因中斷了職業生涯。優照護平台上,已經累積了數千個照顧案例,發現「獨自承擔照顧責任」絕非最佳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人求助外部力量。平台上的照護專家也表示,將照顧工作委由專業人員有三個優點:一、照顧本身就牽涉到許多專業,經過訓練的人員,往往有較豐富的知識、技巧,來提供優質照顧,而且他們累積了各種經驗,可以因應許多狀況的發生。二、照顧人員雖然是「外人」,但正因如此,反而跟照顧對象沒有太多的情緒牽絆,雙方互動往往比家人間更為和諧。加上長期從事這項工作者,耐心也比一般人更高,更能承受情緒上的壓力。三、外部照顧人力是可選擇、可替換的,若碰到不合適的照顧者,只要另尋其他對象就可解決,不像家人只能默默承受到底。像預約平台的模式中,找尋照顧者很容易,可以在替換中找到「最合拍」的人來服務。從目的來看,「照顧」不是該給長輩最佳的生活品質嗎?子女「盡孝」是否更要重視這點?更何況高齡社會中,越來越常看到「老老照顧」,也就是子女本身也超過60歲了,仍擔負照顧責任。照顧盡孝的觀念,已經到了一個時代的轉折點。近幾年已經有些專家學者提倡「新孝道」,新孝道強調:現代社會中的長輩照顧,未必要隨侍在側、事必躬親,利用有限的時間,並配合短期及外部的專業力量,可以分攤照顧壓力,並降低照顧雙方的情緒衝突,以及家庭成員間因分工帶來的紛爭。而專業力量除了可以提高照顧品質,並且適當地協助長輩,讓他們恢復生活自主程度。「新孝道」的目的,並非排除自己來盡孝,而是衡量自身狀況,妥善利用外部的協助,共同承擔照顧工作,尤其以短期專業照顧,來配合工作或原有的家庭生活形態,最能展現這個觀念的精神。如此一來,長輩安享晚年,子女的工作影響也降低,整個家庭都可維持穩定和諧,這可能是高齡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吧。
  • 投書 老化 vs. 老年症候群:你了解兩者的不同嗎?

    2023.05.08 | 09:23

    「一般老化」與「老年症候群」還傻傻分不清嗎?其實它們有所不同,經常會被誤解和混淆。 健康的長輩雖然身體功能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在一般狀態下自然的老化通常不至於影響個人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 然而,老年症候群便有所不同,台灣老年學暨醫學會對此病症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功能受損,而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的生理與心理挑戰。 它包括了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其症狀不僅僅是單一器官系統的問題,還是老年病患各器官、各系統功能不等程度下降,與各種危險因子、急慢性疾病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問題。 因此,這種許多被認為是老化的症狀,實際上經常是生病的早期表現。 以下是老年症候群常見的症狀: 1.肌肉無力易跌倒:由於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組織功能逐漸下降所導致,這會讓老年人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 2.尿失禁:老年人可能會出現尿失禁等泌尿系統問題,這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女性盛行率遠大於男性,通常落在10%-30%,而男性只有1.5%-5% 3.認知障礙:老年人常常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如記憶力下降、思考能力變差等問題。在一些情況下,這可能是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狀。 4.憂鬱和心理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面臨到的生活壓力和挑戰,包括身體健康、家庭關係、財務問題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老年人出現憂鬱等心理問題。 5.多重用藥:老年人常常需要吃很多藥物來治療和控制多種疾病,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而根據台大統計,有照護需求的老人之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這種多重用藥的情況在失能老人之中更形普遍,有8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而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 因此,對於老年人而言,積極預防老年症候群與保持健康非常重要。平時,長輩可以透過適當的體育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足夠的休息來維持身體機能。此外,也可以多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學習新知識、保持興趣愛好來平衡心理健康。 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應該尊重老年人的生活和權利,定期讓他們接受醫學檢查,遇到問題及時的發現和治療,以確保高品質的晚年生活,為長者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和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 投書 預防危機 別等有狀況才開始量血壓!

    2023.05.04 | 10:20

    你知道嗎,高血壓常被稱為「沉默的健康殺手」,而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許多人因為工作壓力、睡眠不正常都很容易造成血壓偏高,當血壓波動大又沒有正確控制,容易引起腦中風、心血管或腦血管等併發症,嚴重者更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高血壓的原因有很多,但超過90%的高血壓個案無法確定明確的病因,一些高危險因子很容易罹患高血壓,例如: 鈉攝取過多、運動不足、肥胖、過量飲酒、吸菸、壓力、遺傳、睡眠不足….等。若有以上多種原因,就是高危險群。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發布一項高血壓新標準將高血壓標準下修為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 mmHg,意味著高血壓已經不是老年人特有的症狀,在此情況下,建議所有人都應該學習關於量血壓的方法,高血壓患者往往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少數患者會有頭痛、呼吸困難等症狀,但此時高血壓已經非常嚴重,只有定時量血壓理解自身狀況,才能在高血壓的前期就發現並且治療,是我們學習量血壓的最重要原因。以電子血壓計為測壓器一、以慣用手作為檢測血壓的手臂。二、將壓脈帶固定於手肘上2吋處(約5公分)。若有厚外套請脫去,薄衣服則往上捲。三、保持壓脈帶之中線(管子)在手肘的正中間。鬆緊程度約2根手指頭可進入的狀態。四、按下按鈕開始測量。血壓的標準為130/80mmHg,若血壓太高或太低,必須開始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若對自己血壓數據有疑慮,請直接找醫生諮詢。 注意事項:1. 量血壓的時間點:請避免在運動過後及用餐後,馬上進行測量,可先休息5-10分鐘再量血壓。2. 服用藥物前量血壓:若長輩有降血壓之藥物,在服用前量血壓,發現血壓過低,則不需服用降血壓藥物。因此服用藥物前量血壓是一項確保安全的環節。3. 請選擇相同血壓計、同側手臂、同樣姿勢來測量血壓。而除了以上測量血壓的方法,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是很重要的,以飲食方面來說,要減低鈉的攝取量,避免食用調味料過多的食品。例如:不喝食物湯汁、少吃加工食品、使用低鈉鹽及低鈉醬油,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配合營養師的建議來控制飲食。另外,適量飲酒更是關鍵;酒的熱量很高,可能使體重上升,男性每日飲酒量不應超過2杯;女性每日則不超過1杯。運動方面,很多人都認為高血壓患者運動會造成血壓上升,但研究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較低,我們並不是要從事會讓心臟強烈跳動的高強度運動,有長期、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於維持血管壁的彈性,有利於血壓的控制,中等強度且具有耐力性的運動都很適合,例如:有氧運動、肌力運動。而運動的疲勞度以「會喘但還能說話」的程度進行,若是一開始強度無法負荷,也可以從強度較低的運動先開始進行,等到習慣之後慢慢增加強度,畢竟我們不是要成為運動員,重點是養成規律的習慣,促進新陳代謝。在心理方面,壓力也會造成高血壓的產生,因為血壓跟神經系統息息相關,許多研究都發現長期心理壓力除了引發心理疾病外,也會造成生理病變或嚴重化生理疾病,包括高血壓症狀、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症狀等。關於心理的問題比起相較於生理性的習慣更難解決,因為那關乎一個人的性格,從小的性格養成以及生長環境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個體性,對於工作或是社交所承受的程度都有所不同,根本的治療方法就是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接受心理治療,消除患者的異常心理情況,解除引起血壓高的問題。也可做一些活動緩解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適時放鬆緊張的精神狀態。 培養一些放鬆身心的個人愛好和業餘活動。
  • 投書 高齡失智居家照顧 先搞懂這些事!

    2023.05.04 | 10:18

    失智症是什麼?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被偷?被害?失智長輩的妄想難題更指出,到了中、重度失智時,還會出現妄想、幻覺等狀況,嚴重的話將會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出現的狀況1. 日夜顛倒:因大腦功能退化,患有失智症的長者生理時鐘逐漸混亂,或因藥物嗜睡副作用,導致白天昏沉、夜晚無法入眠。>>改善失智長者日夜顛倒 先看這三招2. 黃昏症候群:通常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較容易出現此症狀。因認知功能退化,當外在環境出現轉變,如黃昏時天色漸暗時,會引起坐立不安、焦躁易怒,甚至意識混亂、妄想等現象。>>如何改善黃昏症候群當面對失智長輩情緒不穩,利用7帖妙方 幫失智長輩穩定情緒,對於撫平負面情緒,或降低憂鬱、暴躁的頻率,能有相當的助益。如何照顧失智長輩透過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一文,我們開始照顧失智者時,可尋找有相關照顧經驗的照服員,在面對重複性、妄想等失智行為時,他們知道如何適當應對,透過引導、轉移注意力等溝通技巧協助長輩。除了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我們也能利用1966長照專線,或是利用網路搜尋相關資訊,連結至政府或地方社區的失智照顧資源。預防失智的飲食方式多數失智為不可逆的現象,因此事先的預防相當重要,而我們能從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開始做起。預防失智 飲食把關這樣做提及,清淡卻富含營養的「地中海飲食」,除了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也能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失智症變化快速,照顧並非易事,要適時地尋求外界協助。當我們自己穩定了,才能好好的照顧失智者。
  • 投書 幫臥床長輩洗頭很難?來看專業怎麼做!

    2023.04.28 | 11:32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逐漸普及,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了許多,照護的需求量同時也跟著一起增加。在家中照護長輩時,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幫助長輩洗頭。那麼如何在長輩不方便下床的情況下,幫長輩洗頭呢?怎麼樣才是正確的洗頭姿勢呢?以下將為您一一說明。不論在洗頭前或洗頭中,先告知長輩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讓長輩能先有心理準備,不會被突如其來的動作嚇到。準備工具:水桶、水瓢、洗頭槽、洗髮精、毛巾。在洗頭前,先淋一點水在長輩頭上,並詢問長輩水溫是否適當。水溫為40度。以適量洗髮精清潔頭髮。可選擇泡泡較少的洗髮精或手工皂,較好沖洗乾淨。在整個過程中,必須隨時注意長輩的情況與反應。姿勢上要做好頸部支托,切勿讓頸部懸空或讓頭部後仰。清洗按摩頭皮時,請使用指腹按摩,而傷害脆弱的頭皮。最後要注意耳朵請保持乾燥,避免水進入耳朵,以免引發其他感染。最後把頭髮沖洗乾淨,將洗頭槽移開,並為長輩頭部裹上毛巾,擦乾頭髮。頻率的話夏天可以兩天一次;冬天可以三天一次。最後提醒您、洗頭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溫度、姿勢及時間點。溫度為水溫,水溫不宜過冷或過熱,過熱的水會燙傷皮膚。後仰的姿勢是很危險的,因脖子上有許多循環,後仰則會造成壓力,導致長輩不舒服或引發其他狀況。時間點則是盡量快速完成洗頭,時間不宜拖太久。洗頭是一件極為舒服的事情,將頭皮清潔得乾乾淨淨,能讓整個人都能清爽起來。長輩的心情愉悅了,那身為照顧者的我們肯定也會心滿意足。更多完整內容,請觀看影片
  • 投書 牙齦萎縮很不妙 快教長輩這樣刷牙!

    2023.04.28 | 11:30

    在台灣,每10人就有8人有牙齦萎縮之問題。而牙齦萎縮是一個不可逆的口腔問題,一旦牙齦開始萎縮,隨之而來的是牙齦出血,最後甚至可能造成牙齒脫落等問題。那麼為什麼會牙齦萎縮呢?首先是口腔清潔,若口腔沒有確實清潔,或是清潔方式不正確,都可能造成牙齦萎縮;第二是藥物副作用,如癲癇藥物;第三因長期食用軟食,牙齦缺乏刺激而導致牙齦萎縮。讓我們一起看看,如何正確的刷牙才能避免牙齦萎縮呢?首先,請準備好一杯溫開水及一支軟毛牙刷。溫開水也可以用生理食鹽水或茶葉水代替,茶葉水有去除口腔異味之功效。使用「S型刷法刷牙」。先從上排牙齒外側刷起。從一側的臼齒往前刷,一直刷至門牙,最後再刷至另一側的臼齒。外側刷完後刷內側,一樣由一側的臼齒刷至另一側臼齒,如此一來便完成上排牙齒清潔。下排牙齒也是使用同樣的方式。牙刷與牙齦呈45度角,由牙齦向下往牙齒刷。因為牙菌斑大多都停留在牙齒與牙齦的交接處,請務必注意。刷牙同時可按摩牙齦,以防止牙齦萎縮。內外側刷完後,記得刷牙齒的咬合面。最後可用刮舌板刮舌頭,以去除舌苔。東方人普遍牙肉較薄,若使用太硬的牙刷、刷得太大力或刷牙角度力道不對,持續性地傷害牙齦,則特別容易導致牙齦萎縮。若為牙周病患者更需要注意力道,切勿因想徹底清潔牙齒而力道過大,結果最後適得其反傷害牙齦。口腔清潔真的非常重要,因為一旦牙齒出問題,全身的問題會一下子都接踵而來,實著令人憂擾。所以不如早早開始建立正確的保養方式,並且記得每半年定期去洗牙及檢查口腔,全面性地避免問題風險。更多完整內容,請觀看影片
  • 投書 陪同就醫5件事 成為長輩的堅實後盾!

    2023.04.27 | 11:13

    家中長輩年紀漸長,常常會有大大小小的病痛需要去醫院就診,有許多狀況需要陪同就醫與回診,若是有人陪同就醫,除了可協助他們出門的許多不便,也能減低到醫院的不安情緒。此外,陪同就醫並不是只有陪伴在長輩身邊,更是擔任看診時協助溝通的重要角色。許多長輩在看診的時候沒有辦法很清楚的表達自己身體上的困難或病痛,這時候陪同就醫者的角色就非常重要,必須要成為長輩與醫生之間的橋樑,了解到長輩的健康狀況,協助醫師做最準確的判斷。陪同就醫者也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例如醫生所囑咐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陪同者不能有資訊上的落差,要清楚告訴醫生長輩的狀況,以及看診後告訴長輩須注意的事項。根據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調查發現家屬在陪同長輩就醫過程經歷各種辛酸,其中接近70%的民眾對長輩的用藥感到擔心,因為長輩可能不只有一個地方感到不舒服,重複看了許多門診且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增加副作用的風險,所以陪同就醫者必須了解長輩的狀況,主動告知醫生。 以下五個要點提供參考:一、出門前:應記得檢查掛號單、健保卡、薄外套、慣用輔具、藥物、濕紙巾及其他相關單據或證件有無攜帶。二、移動與交通:依長輩是否可自行行走?需要由人攙扶?或是乘坐輪椅?等狀況決定交通工具。除了行動可自主的長輩,應避免需要上下階梯的交通工具,坐輪椅的長輩可搭乘復康巴士,但常遇到叫不到的狀況,部分計程車業者也提供無障礙設備的接送服務。三、就醫溝通:看診時可盡量由長輩自己說明,讓他表達自己的感受,長輩也需要被尊重,陪同者不需急著幫腔,以免壓縮他表達空間,然後再由陪同者協助補充。 陪同的人可協助的事項:記下長輩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了解長輩病史,有無藥物過敏,及使用中的藥物清單。主動提供相關的醫療資訊,如健檢報告。看診時將醫師的交代事項記下來,出了診間再與長輩解釋說明。若不清楚或聽不懂醫師說的,就要立即向醫師詢問。四、領藥:領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核對藥袋上的姓名。檢查藥品的名稱、項目、數量是否和處方箋列的一樣。向醫師或藥師問清楚用藥的時間與方式。詢問飲食上有哪些禁忌?藥品有哪些副作用以及該如何處理?五、就醫後:若陪同長輩去洗腎,部分長輩會因血壓降低引起頭暈,可適時補充鹽水或食物,如未改善應即時趕緊送醫。陪同長輩去復健時,除了當場可協助復健過程,也應聽取治療師的建議與指示,讓長輩回家後可以持續訓練與改善狀況。以上五點為陪同就醫者需要注意的事項,若是家屬無法陪同,也可尋求照護媒合平台,聘請專業的照服員陪同就醫,平台上的短期居家照護服務,即是因應這種急迫卻又短時間的照顧需求,讓家屬不用為了陪同就醫而到處奔波。
  • 投書 老年憂鬱誰人知?別讓長輩陷入憂鬱情緒!

    2023.04.27 | 11:08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長輩接觸到精神科,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失智症相關,但您知道嗎,其實很多長輩並不是失智,而是罹患了老年憂鬱症。以下幾個都是長輩可能罹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1.容易緊張和焦慮2.身體狀況不佳3.喪偶獨居4.社交孤獨老年憂鬱症的症狀經常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老化而被忽略,老年憂鬱不只是感到難過、疲累,更會牽涉到更嚴重的情況,甚至會有自殺的傾向,根據統計, 老年人的自殺率為年輕人的兩倍,而其中大部分都有老年憂鬱症的傾向。 老年憂鬱症除了有以身體症狀表現的「假性憂鬱」,而長輩變得比平常沒精神,開口閉口就是抱怨,或是缺乏食慾、睡眠斷斷續續,也經常會被當成身體不適的情況,或者是一般老化的症狀,沒有人發現他們其實已經罹患了憂鬱症。 不要忽視任何憂鬱症的症狀,以為僅僅是情緒低落,其實,與失智症不同,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針對可能得到憂鬱症的高危險群,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協助,配合藥物的治療,消滅可能的危險因子,或許能減少老年憂鬱症的發生。而以下幾種族群容易罹患老年憂鬱症:1.年輕時自我要求高,喜歡控制大局的人。2.家族病史中有憂鬱症。3.重視工作,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 由於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網路使得人際關係出現變化,長輩時常會有跟不上時代的想法,導致容易跟家人起衝突進而引起憂鬱的情緒,長輩心中有一些心理問題是年輕人所不能體會的,例如:喪偶、小孩離家、與社會的脫節感、以及各種因為老化所帶來的生理機能退化與疾病。而在此時家人更需要與長輩好好陪伴與溝通,若是發現家中長輩有憂鬱的傾向,我們需要更有耐心的與他們溝通,增加信心,加強他們生活的動力與動機,並協助長輩接受心理的失落感,站在他們的立場,並傾聽長輩的心情。讓長輩心中能真正感受到關心與關懷,也可多抽空陪伴長輩聊天或出門散散步。另外也建議讓長輩多多運動,在身體能承受的範圍內,可選擇伸展型體操或健走,或一些簡單的有氧運動,藉此轉移憂鬱的情緒,找到更多生活的重心,認為自己是被需要的。不管是陪伴或運動,其最終的目的在於減緩長輩心中的憂鬱傾向,減少復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