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21世紀的臺灣高等教育,面臨各階段改革浪潮。在近代高等教育急速發展及改革的急迫性下,各國一面受到世界動態的影響,一面摸索著建構各自國家具差異性的獨特性制度。臺灣高教一直佇立在年年增添豪華小家具的「裝潢屋」,改造「建築風格」卻是裹足不前的窘境。教育部重要政策中,唯一所託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盡是幹枝花葉包羅萬象,展現臺灣高教「霧中花」的特色。

    為創造未來的高教改革以確立國家目標及基本策略,必須徹底務實堅持大學永續經營及發展的最終極目標,就是承擔「改善研究環境培育人才」及「活化區域發展貢獻社會」等2大主軸責任,樹幹堅實挺拔鮮花綠葉自然綻開多彩。

一、改善研究環境培育人才責任

    全球化發展動態中,跨國性大學國際競爭及延攬優秀(高度專業)人才日趨激烈。「科技研發」及「高度人才」是有效解決國際及國內諸課題的必要現實手段。世界先進國家的博士課程學生及博士學位數等呈現增加趨勢,臺灣因為經濟性就業不佳導致各大學博碩士生、大學退學等問題嚴重,再加上博碩士論文抄襲形象惡化,實為一個極端諷刺的社會問題。

    最近臺灣的大學評價(排行)出現趨降現象,在國際競爭中,「臺灣優越高教品質」已不再具有優勢。少子女化等影響、高教機關數量過多品質堪憂及入學註冊率降低招生不足等持續潛藏大學問題所在,使得臺灣的大學研究環境已經處於必須即時大改革以求生存的深水區域。

    針對大學所面臨的國內外研究環境,他山之石日本內閣府及文部科學省(教育科學部)於2022年持續提出培育未來人才的建言;5月10日「教育未來創造會議」第1次建言提出「引領我國未來之大學等與社會的應有型態」構想,強調「強化大學機能」等培育人才方針。其中高等教育重點強化研究環境項目,主要有「培育具備橫跨文理科系隔閡之通識知識及能力的人才」、「培育引領數位、人工智能、綠能、農業、觀光等高度專業人才」及「增加博碩士人才」等。教育部等主管機關或有危機意識,卻也僅止於「意識」,針對「高教改革議題」必須要有徹底「逐項改革˙擴展聯結(樹幹間花葉綻)」的果決「深耕態度」。

二、活化區域發展貢獻社會責任

    大學未來最重要機能就是做為區域核心研究發展據點,培育解決社會課題的人才。日本文部科學省2013年「區域知識據點計畫(COC)」、2015年「區域知識據點大學推動地方創生計畫(COC+)」、2016年強化地方大學活化政策、2020年「建構大學地方創生人才教育課程計畫(COC+R)」、2022年「區域活化人才培育計畫(SPARC)」等一系列持續推動融入大學教育課程改革、強化年輕世代及人才在地生根活化區域等計畫;2023年2月8日綜合科技創造會議更發表「區域中核・特色研究大學綜合振興計畫」發揮大學優勢強項培育人才,依據大學與地方政府、區域團體企業等產學官協作,營造解決社會課題及貢獻區域發展的大學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

    教育部106年啟動「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USR)計畫」並成立「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強化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追求大學區域協作層面永續發展;111年再實施3年期「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

    無論時空轉變或區域生態變化,大學是區域核心、國家發展引擎責任不會改變。教育部引領大學貢獻社會責任不宜侷限於「駐點式參與」區域活動;大學融合教育課程培育區域發展人才及建構永續產學官協作機制等長期規劃才是大學機能定位及貢獻責任的挑戰。

    為貫徹高教改革發展方向,建議以120年為目標,策定2個4年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執行計畫」,堅持「前期/焦點特色規劃」及「後期/貫徹落實執行」的徹底性改革實為必要手段;唯有開展魄力具體作為才能迎接臺灣高教改革翻轉之日。

一、設立大學卓研發展基金改善研究環境

    改善大學研究環境是確保高度專業人才的首要課題。其次,就是開拓年輕研究者安定安心職歷及改善薪資等必要措施。匯集財政投資等籌設「大學卓研發展基金(案)」,就是最急務的基礎建設。

    以日本2021年規劃創設10兆日圓規模的「大學基金」為例,其方針即是建立與世界大學為伍之目標的「國際卓越研究大學」、強化研究體制及提升國際競爭力;2023年秋季將階段性認定對象大學核予長期性安定性經費建構必要研究基礎,其投資運用收益並作為資助博士課程學生資金。

二、確保高等教育與初中等教育一貫聯結性

    培育(高度專業)人才必須具備連貫性教育願景,向下紮根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創造未來目的之綜合能力、解決課題之專業技能、服務公眾之意識(Public Mind)及國際性視野等素養等,均需要高等教育結構、課程等與初中等教育的持續聯結性。培育人才的一貫性教育就是當前教育課程最關鍵課題。

三、新設獨立性大學改革審議會

    聘邀學界、產業及民間代表等各階層多元專業人士籌組獨立自主性的「大學(高等教育)改革審議會」,宜避免行政介入,以期根本性多元化明確臺灣高教改革基本方針及協助大學改善研究環境。專業獨立自主審議完成的高教政策及基本改革方針,作為教育部高教改革諮詢報告書;再採行政主導推動,勢必可加速帶動明確性高教改革的腳步。

四、大學精進教育課程活化區域發展

    大學落實培育活化區域人才教育課程,實質貢獻區域發展是極需明確的政策方向。教育部肩負引領大學提升臺灣作為「解決課題先進國家」存在感的重大責任;在計畫前期4年期階段指定大學培育活化區域人才融入教育課程是決斷性策略。

    日本語中的「教育」與中文同意,發音是「KYOUIKU」;曾經擔任日本京都市教育長的現任市長門川大作將教育改為發音相同的「今日行ㄑ(KYOU-I KU;意為「今天就去(做)」的意思)」;教育改革的積極意義在於即時行動。112年2月及3月才分別喊出「高教危機在缺乏一貫政策」及「臺灣的大學都在急診室」等2位「前」校長的卸任後箴言,誠然最佳寫照。

    改革不是計畫是持續需求的改變,責任不是口號是持續改革的行動。

文/林世英  國際教育交流退休行政人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