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實現政見」為手段,想積極擺脫「無能」人設的台北市長蔣萬安,連續兩日公布「生育獎勵加碼」與「都更門檻下修」兩項「蔣氏新政」,看似直搗台北「人口負成長」與「安居大不易」兩大核心問題,令人耳目一新,但「骨感的現實」是,這真能解決生育與居住問題嗎?

「生育獎勵加碼」:連蔣萬安都不敢保證不會有人「領完錢就跑」

「生育獎勵金」能否有「催生」功效,一直都是各界爭論焦點,對於本有意願生育的人,自當不無小補,對於本來就有一定經濟實力,或像蔣萬安一樣「祖上庇蔭」的,「這點錢」根本也與「生不生」的決定無關,然而,更多經濟困頓的「窮忙族」、「青貧族」,看到這筆「生育獎勵」,不論是柯市府時期的兩萬,還是今年即將上路的四萬,想到的就是未來窮無止境的花費與精神付出,相比之下,眼前那疊鈔票仍略顯單薄,只能「把機會讓給別人」。

柯市府執政時期的2020年,台北歷經有史以來最大的「脫北潮」,即淨遷出北市者高達4.4萬餘人,創史上新高,隔年這問題被揭露後,「阿北」市長把腦筋動到 〈臺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不只金額加碼,還開了一個「小門」,即將父或母之「十個月」連續設籍門檻,併計新北、基隆的設籍時間,只要申請當下遷來台北就好,新北市府當年底也不甘示弱,如法炮製,還加碼了「桃園」設籍期間也算在內。

阿北幾近投機取巧的異想天開,非但沒能如願守住台北市的人口,跌破250萬人的結果,使北市失去了第三位副市長,就連「數字好看」的這種淺碟目標也達不到,與四年前相比,該市出生數少了8321人。

到了蔣市府,不僅沿用柯前市長的「小門條款」,更將生育獎勵金加碼一倍,還洋洋得意稱將「吸引新北市出生人口20%」,以達「磁吸效應」。光是房價,用同樣的「2022年第三季」相比,台北市標準住宅價格,平均單價為每坪58.97萬,而以新北市改制前10個縣轄市及淡水、林口、三峽、五股、泰山等十五區,按新北市府地政局用語,通稱為「都會區」的住宅單價,每坪為39.5萬,就算學蔣萬安把三胎「生好生滿」,拿走13.5萬元,也補不了台北市相當於「兩塊塌塌米」的一坪大小,就將近20萬元的價差,這種「磁吸效應」,應該連「慈禧」都想不出來。

生育獎勵金不是不能發放,因應物價調整、與時俱進的「加碼」也都有討論空間,但拿這件事當作「挽救出生數」的指標政策起手式,卻沒有任何「不是補助類型」、「實際改善養育環境」的配套同步跟進,那就是急就章「撒錢第一炮」,至於加碼「一倍」的金額數字,與人口成長有何關聯性,毫無理論基礎,民政局恐怕連過去領完獎勵金後,父母或新生兒的戶籍是否至今仍留在台北,都不敢勾稽、比對,奢談所謂「磁吸」;蔣萬安被問到政策上路後,民眾會不會拿了獎勵金就把戶口遷出時,顧左右而言他,說抱持「開放的態度」,難道是連人口數是否增加都不顧了,退到只求「預算執行率」?若無法有效刺激出生數成長,那教每天誠實納稅的台北市民,特別是無緣享有此項福利的多數單身族群、同志族群情何以堪(雖然台北市開放同性婚姻「繼親收養」也可申領,但若比照異性戀夫妻要在「新生兒出生後六十日內提出申請」,想想各種可能性,天底下實在是找不到符合這款資格的申請者)?

「都更門檻下修」:朝三暮四,又難驗證實效

蔣市府都更處在本月推出了所謂「7599」方案,是把參與更新的第一階段門檻下修至75%,而在進入評估試算後,第二階段同意率與後續選配率皆達九成,依照蔣萬安邏輯,第一階段的「不同意」只是「不了解」或「觀望」,待政府與專業團隊進場後就能改善此問題。

其實,民進黨台北市長選將陳時中,去年也曾提及「都更門檻下修」,這點某種程度是「藍綠共識」,但差異是,陳時中喊出了明確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即要先針對整宅17處、海砂屋84處、危險建築110處,主動展開意願調查,四年內並就這211處老舊危險建物,要核定都更達兩成,八年內達五成,而蔣萬安則無對此表示意見,這些居住者多屬弱勢、產權複雜,常被稱作是「城市毒瘤」,最需要也最難都更的地方,顯然並不在他的思考範疇之中,在記者會所提出的案例,仍僅停留在選前曾拜訪,該行程被稱作是「給前副市長黃珊珊拔樁」的「信維整宅」一處。這些政策推出來,也沒有事後可供檢驗的目標設定,比如像阿中部長一樣,承諾任期內至少做到多少處都更核定,或說明清楚現在平均需時五到十年的冗長都更過程,能夠縮短到幾年,這都是蔣沒有講的事,完全無法證明,這種只把溝通成本轉嫁到後端程序的「朝三暮四」作法,是否真能幫到台北順利推動都更。

都更方案公布後,記者也提起「文林苑」強拆事件,並詢問蔣萬安配套,根據秘書處「媒體事務組」自己發布的新聞稿內容,蔣並沒有正面回答,似乎不想碰觸前市長郝龍斌當年因此背負罵名的傷口。

蔣萬安在選前拜訪信維整宅的行程中,其實也還講了「擴量能」政見,即會「透過增加預算補充人力,達到擴張量能」,以因應「推動公辦都更人力不足、流動率高」的問題,如今蔣市長在公布都更方案時,僅都更處新聞稿還看得見「擴量能」三字,並在都更處人士受訪時證實「已收到市府指示,正在籌備」升格蔣選舉期間所開出的「都更局」政見,若說還在「籌備中」,可見在提出新方案的當下,蔣市府並未同步針對人力與經費將如何擴充進行概估,民間相關議題倡議團體,乃至於自家藍營議員也才會有「行政量能不足」的擔憂。

但這些對蔣市長而言,都大可兩手一攤,若都更程序仍冗長拖到好幾年之久、案件數仍未增長,當我們發覺結果不如預期,能檢驗的同時,他早已任滿離去。

市長就職百日前,「生育」與「都更」這兩項「蔣氏新政」,也有個有趣的共同點:欲求表現的蔣萬安,急著去打關鍵議題,卻答不了關鍵問題,而隻字不提或語焉不詳的「預期效益」,更令原為美事的「兌現政見」被打上一個大問號。

蔣萬安既無法解釋該如何防範「市民領完生育獎勵就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無從說明公辦都更最終仍有1成不同意時的「強拆」作為;他四年或者八年後,要透過這些新政,做完多少件都更,刺激多少出生數,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就想沾沾自喜地連日發稿、開場盛大繽紛的記者會自我標榜。這種「做交代式」的政見兌現,能否經得起檢驗?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