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來,我就扛」,這是時中部長參選台北、最慷慨激昂的發言。
但其實,扛起責任,本就該是政務官應有的風骨,進一步深究,一肩擔起的責任為何,決定著政務官高下立判的格局。
經由票選而來的領導者,或許有著統御的魅力,但畢竟不是全才,在各個專業的領域中,就必須仰賴政務官的專業智識,協助長官將政策導引至正確的方向。總是政策從發想至產出的過程中,不時會遭受到來自於黨、政、商、以及公民社會的各方角力,倘若未能依循著「專業」軌跡推動,極其容易的就會出現悖離共善的「河蟹」結果,使政策變得窒礙難行。
於是乎,當既定政策遭受到挑戰、甚或考量存廢的抉擇當口,政務官能否秉持著專業良知,堅持站在自己認為是對的立場,縱然面臨掛冠求去的窘境,亦在所不惜,就是有否扛起責任氣慨的觀察重點。
細數蔡政府執政下來去的政務官,其實不乏存在著如是「扛責」的政務官:諸如勞動部次長廖蕙芳,因著勞基法(一例一休)二修的路線分歧,選擇自請辭職;又或是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因不滿三接環評存在程序瑕疵,堅持自我理念求去,皆是政務官扛責的具體表徵。
至於時中部長,醫學公衛專才無庸置疑,能當到部長的,都不會是等閒之輩。但檢視近三年來的防疫過程,是否真的都秉持著專業行事呢?有沒有因著來自於黨及高層的壓力,頻頻妥協其醫學專業判斷,讓政策泛政治化處理呢?對此,我不下定論,畢竟防疫是國人共同走過的經驗,相信自有公評。
綜言之,「責任」有兩種: 一種是「政務官」,責任在於秉持專業判斷,將政策導引至正確的方向;一種是「候選人」,責任當然是肩負著黨的使命,在選戰中搶下灘頭堡。
未知時中部長所謂的「責任」,是哪一種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