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當代科技之賜世界早已為地球村,俄烏戰爭持續下十萬八千里外的台灣卻受到糧食、能源甚至於通貨膨脹蝴蝶效應就是明證,因為已是地球村一員所以我們雖然未必過關心國際局勢但台灣無法置身事外!供應鏈關係在過去半世紀更走向全世界,從區域性供應商演變為全球性供應夥伴,所以台灣自然也無法自絕於國際供應鏈運作。

全球化有利有弊,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擴充市場,獲得更多原料來源對於資源匱乏的台灣格外重要;但是缺點也有目共睹,做生意將本求利本是企業經營重要法則,如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般,就是依其生存環境的必要規律,只要自身表現不佳就是不進則退而容易被取而代之,因此為求永續經營要競競業業缺點越少越好,因為供應鏈中還有許多躍躍欲試的競逐者虎視眈眈,企業要致力於提升競爭力,而提供良好經商環境,不會成為企業成長絆腳石本就是政府責任!

根據國貿局資料,2021年度美國與台灣雙邊額為對美出口值超過656億美金,而自美進口也超過391億美金,進出口總額達1048.3億美金,可說美國絕對是重要貿易夥伴。美國在台灣更有許多商業活動,今年美國商會就提出許多值得深思的意見,涵蓋各項提供更友善商務環境做法與改進事項,在商言商就是台灣能幫助投資者創造更多商業利益的措施。

本白皮書洋洋灑灑不在此贅述,單就筆者愚見須審慎檢討項目如下:商會副會長指出相對於2020年中有13項議題獲得解決,去年則僅五項解,該會確實認為此次沒特別好而特別提出急迫性呼籲,政府要把握關鍵時刻並珍惜時機。敝人認為數量多寡代表意義有限,畢竟政府要縱觀全局而不是單就某單位議題已改善數字,做投資環境友善程度KPI(關鍵績效指標), 但背後蘊含意義更需檢討因為已改善數字直接代表政府效能。由13驟減為五可能是行政單位效率不足而導致已改善之數量減少,而行政單位效率正是評估投資環境重要考量,可見多年來公務員人數變動有限下整體效率並無改善。提升公部門效能是日益激烈之國際環境下政府該格外注意的警訊,新加坡公務機關的高效率就值得我們借鏡!

美國商會提到必須急迫解決問題中包含,提供穩定能源供給更是政府要面對的嚴肅課題,此點無需外人提醒因為民眾都經驗過去月來的頻繁跳電,已嚴重困擾炎炎夏日的生活步調而目前只是七月!之前上任的南韓總統尹錫悅就痛斥前總統任內政策性限制核能發電,將限制該國企業成長茁壯的做法是禍國殃民。現在台韓競爭產業都是高耗電產業,台灣豈能因供電系統不穩定而落人於後?

政府更需致力於供電系統穩定,此議題非關政治而是影響國家經濟前景,能源問題已非反對黨唱衰而是連相對友台的商會都要求政府改善。 原因非常單純因為沒有產業會對電力供應不穩之處增加投資!讓人回憶起30年前台商至大陸投資曾面臨的難題即是如此; 然而對岸早非吳下阿蒙台灣現今卻要煩惱穩定電力?感嘆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為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力著想,友人贈給執政者的金玉良言當認真檢討而勿為過面春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