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剛進入大學生活的你,在先前的學校生活了13年(從幼稚園大班一路到高中畢業)。
13/18 x 100% = 0.7222...
這似乎暗示著大一的你,仍然在幻想與實際模糊的漩渦裡,無限循環。到了自由自主的大學生活,你反而不太適應。不適應通宵打麻將、不適應舞會、不適應夜唱、不適應凡事都要自我探索、不適應脫離13年固定朋友圈的生活。彷彿大學是個難以捉摸的世界,而自己只是這個世界中徬徨無措的一份子。
大學生活處處充滿挑戰,沒有了同儕防護網、沒有了密度極高的同溫層、沒有了師長一步步地指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探索。曾經的觸手可及,在今日,卻成了遙不可及。
現在的你,上了大學,將要迎接更多挑戰。你了解到學業也好、愛情也好、人際也好,有太多事情是你需要在嘗試與學習中成長的,眼中不再是充滿成績。心態部分,從之前成績稍稍不理想就崩潰,到現在求過就好,多花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讓自己快樂許多,心情安定不少。
新生書院時,孔令傑副教授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盡力。」
你在大學階段可能會遭遇許多磨練,在無數失望與絕望中徘徊。然而,一切的一切,希望你能撐過去。大一的你,請好好把握每個當下,想做的事就趁年輕時盡力做,不要回頭再去遺憾。繼續追尋你心中所嚮往的聲音吧!
____________反思____________
讓自己暫緩腳步,在長跑比賽中停下來,思考一下,我還要這樣跑下去嗎?先跑到終點真的就是贏家嗎?下個步伐,是要照舊,還是有所改變?改變速度、節奏、方向,或許也是另一個選擇。
大學要做什麼事情?我想因人而異。
對於我來說,我的前五項必做事情分別是多花一點時間在陪伴家人身上、找到幾位知心好友、多方交際(如參與社團、課外活動等),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邁向自己心中的人生,不再被成績或外在眼光所綁架、勇於去嘗試挑戰,加強面對失敗的韌性。相對於大眾普遍重視的GPA、交換學生、雙轉輔等等,我發現自己比較嚮往於自我認識以及自我探索的部分,並且好好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人生應該要掌握在自己手裡,自己大學的必做清單跟別人不一樣也未嘗是壞事,反而能客製化地為自己設計一份屬於自己的規劃或是真正想做的事。因此,現在的我,不再一直追求所謂的要跟他人一樣,或是大學生應該要怎樣怎樣怎樣。而是轉換心境,自己想做什麼,就去規劃,然後最後一定要告訴自己要努力執行。
現在的我,更勇敢為自己做決定,不會盲從跟隨他人腳步或是執著於比較。勇敢懷抱夢想、勇敢追夢,把自己之前一直想做的事好好做一做!如果要我寫下屬於我的三個hashtags,應該是勇敢探索不要怕失敗、不是要打破或是跳出框架而是要認知框架、不要太想要和他人比較。
人生是一場得來不易的旅程,為何不要去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分每一刻呢?活著,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別人而活,我們要為自己的旅程負責,盡力做自己吧!
____________回應____________
不太適應大學生活怎麼辦?
現在的我會告訴你,不是你要去適應大學的生活,而是要在大學中不斷去探索自己、發掘自己的興趣以及想做的事情,從先前的適應大學生活,轉為享受自己所選擇的大學生活。也因此,先前抱持著那些困惑、焦慮以及迷惘將會漸漸淡出。與其想要做到他人眼中的大學生、與其不斷和他人比較,不如將目光轉回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擁有自主的意志。畢竟他人眼中的桃花源可能不符合自己理想中的故事走向。只有自己,才應該是掌舵者,決定自己即將飄往何處。
____________總結____________
人生的意義應該就是不斷去探索、失敗、收穫,一步步找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一段夢。以大學階段的我們來說,我們還要繼續如此在意成績嗎?成績之外的自己還有什麼?成績好,人生就有意義嗎?有夢想、有獨特想法,去實踐,難道就不是人生的意義嗎?我們不應該太執著往上爬樓梯,應該要想一下我們是否有珍惜過程中的風景,畢竟人生沒有一定的贏家或是輸家,輸贏是由我們去賦予的。
在大學規劃中,我有一個目標希望能在畢業之前完成,就是深度旅遊臺灣所有的火車站,並且視情況結合我關注的教育或是地方風俗民情。但因為疫情關係,或許很多事先安排都成未知數了,希望疫情能趕緊平緩下來,讓我能好好去探索臺灣,並且在探索過程中再多聽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
____________給新生的話____________
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勇敢一次吧!勇敢玩、勇敢探索、勇敢失敗。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