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府來說那一小塊不起眼的土地,就是我們生存的地方!」有時候,土地不只是家族的象徵,更是精神上的依靠。政府有時為了發展經濟、促進都市更新,常常會徵收居民之土地或是耕種之農地,此時兩派聲音將會浮現。一派支持政府徵收,能拿到補償金何樂而不為呢?另一派反對政府徵收,與其說是家族、感情的連結,不如說可能連一個得以維生的地方都被剝奪。

「我們根本沒有佔到政府的土地,卻要被政府隨意徵收!」的確,為什麼當初買下的土地能被政府如此說徵收就徵收呢?更何況臺灣是民主社會,如果打著「都市計畫」或是「都市更新」等等的口號就強迫居民離開該住處、土地,或甚至掠奪農田,使農民心血頓時化為烏有,可能在民主社會的臺灣仍有雜音。

也因此,或許政府妥善舉行公聽會,評估徵收之必要性,以及是否違反比例原則,將會是較好的手段,也能在經濟發展和人民權利雙方都得到充分的溝通。

在農民生計部分,一場颱風、天災,又甚至是政府的農地徵收,便能使農民苦於生存。

近幾年政府大力推行的農業保險,在2021年正式邁入新里程。除了持續辦理農業保險相關訓練課程及宣導事宜,也透過多元管道與農漁民對話,傾聽在地心聲,滾動檢討保單內容,以貼近農漁民需求,發揮農業與金融相互帶動的綜合效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我國農業優勢,落實保障農民。

總而言之,如何確保適當且必要地土地(農地)徵收以及如何確實保障農民權利與收穫將會是政府的課題,也期許政府能持續推行農業保險,提高保單覆蓋率,讓農民擁有風險的概念,並在政府協助負擔投保金額下,確實保障農民生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