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排球人,其他朋友討論著國內外各種籃球聯盟時,我看著鮮少人關注的企業排球聯賽(以下簡稱企排)。與近期知名的P.league、T1等職業籃球聯賽不同,企排的用意是以賽代訓,球員們利用每週假日進行高強度的對抗,讓球員們在沒有國際大型賽事時,也能維持一定的水平,而因為台灣排球成人代表選手們的年齡多介於20-30歲之間,企排選手也多為大學生球隊。台灣體育產業逐漸起飛,排球也逐漸為學生喜愛,成為課餘的放鬆活動,但企排無論是在觀看人數、賽事等級、活動籌辦等仍停滯不前。以下列出?項我觀察到的現況

並非以粉絲支持度為球員去留依據

和籃球、棒球以外的大部分運動相同,企排主要的指導單位是中華民國排球協會,相較以粉絲支持度為主要市場機制的籃球職業聯賽,企排的球員比較沒有勝負的壓力,嘗試和突破是比賽的目的,如此一來賽事等級很難更上層樓,也較少粉絲會長期支持。

台灣觀眾少,企業經營困難

目前台灣的體育行銷逐步起飛,而企排的行銷仍停滯在過去,與球隊母企業的經費不足有關。前面提到少有粉絲會長期支持,因此企業投資在球隊的資金也會減少,今年男子隊伍臺中太陽神在各方面皆有突破,努力朝職業化邁進,但單憑企業的挹注仍是不夠的。在惡性循環下,有企業加入便要偷笑了,很難再要求更多突破。

裁判年齡層高

國內排球裁判為國家級C.B.A三級制,多數國家A級裁判為執法經驗豐富的老師,大部分人的年齡較長,而排球是一個速度非常快的運動,身體跟不上球速時,就會影響判決結果,這個狀況在去年引進鷹眼系統後改善許多,但有些項目仍因設備問題無法挑戰,與國際賽事的等級尚有差距。

其他尚須改進的部分包含主客場制、球員薪資、國內環境不成熟等,加上國內難以運動員的身份維生,許多選手選擇放棄,改走其他路,而有意成為職業運動員的選手多旅外,以求更高水平的賽事,使企排多年難以突破。期望能鼓勵新生代投入,從基層開始改變,讓整體環境提升,相信職業化指日可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