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大OTT影音平台竄起,讓許多人養成了宅在家追劇、看影片、看電影的習慣,尤其當疫情肆虐,在家觀賞影視作品幾乎成為一件不可或缺的娛樂,卻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整個影視產業,以及電影本身的意義。

相對於其他藝術創作而言,電影是一門銅臭味頗重的藝術,它需要巨大的資本來運作,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才能夠完成一部曠世巨作。電影驚人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你用最短的時間,看盡生命的興盛與衰敗——透過演員、劇情、音效與對白,構築成無數個夢想,讓戲外與劇情毫無相干的觀眾,也能有幸經歷如此奇妙的旅程。

然而,上述所言是電影身為一件作品的迷人之處,卻不是電影院的。一個人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不單純只為了影片劇情,而是整個體驗過程。你可能會在短暫的兩小時內,盡情享受爆米花在嘴裡蔓延的甜膩,卻小心翼翼地喝著水,為了避免生理因素打斷你沈浸故事的喜悅;有時候會遇到太過荒謬劇情而感到羞恥時,你或許會撇頭看向同行觀賞影片的夥伴,從幽暗的氛圍裡找出彼此出戲後所露出的笑容。也因此,當我們在討論「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時,所能體會的娛樂範圍不只涵蓋電影本身,更關乎了整個影廳、一人觀影還是結伴同行,甚至是爆米花及飲料的口味。

換句或說,在這樣盜版猖獗、免費資源無止盡流竄的世代裡,能讓你選擇踏出家門、花昂貴的票卷及零食飲料的初衷,已經不是為了「看電影」,而是「體驗電影」了。

 在《連線》(The Wired)雜誌主編凱文・凱利的《必然》一書中,提及了「原生性」的概念。原生性的定義為一種特質或屬性,不能被複製、儲存、偽造、重置,必須在交易的同時以獨特的方式產生,且就產生那一次。免費時代讓人們消費觀念轉變,我們開始不為了擁有某物而掏出錢包,而是為了它所具備的原生性來決定是否買單。在原生性論述中,「實體化」就是其中一項要素,實體化指的便是消費者親身體驗、具體感受到此事件所生成的價值。為此,在面臨影視串流平台日漸新盛,許多電影院相繼倒閉的危機下,有些電影公司便轉變了營運策略,採用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的創新模式。在體驗經濟中,產品不再只是為消費者提供單純的實物產品或服務,而是增強人們的感官經驗並產生難忘的記憶,使消費者最後決定購買這項產品不一定是為了它本身的功能,而是其所承載的獨特回憶與感官體驗。

例如IMAX電影的誕生,即是體驗經濟的絕佳案例。IMAX與傳統的電影膠片格式不同,它可以記錄和顯示更大尺寸和分辨率的圖像,能為劇院裡的觀眾提供一流的觀影體驗。通過超大屏幕、精緻和增強的聽覺音響系統,以及高像素的分辨率所展現出精細的畫質,使觀眾充分體驗感官的震撼與觀影的沉浸感。

所以說,在資訊量爆炸、免費變成理所當然的網路時代裡,商品或服務是否擁有原生性,成為各大產業的成功關鍵之一。從IMAX的成果來看,便能觀察到原生性在當代的重要性,也預示了電影產業的發展終將會日漸趨向以體驗為主的經濟模式。在未來的日子裡,「看電影」的意涵將被「體驗電影」所逐步取代,畢竟當「在電影院看電影」成為一種無可替代的經驗,大眾便會為了再次攫取記憶中的快樂,一次又一次地踏進影廳,重返那難忘且迷人的奇幻經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