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早晨的努力工作,期盼已久的午餐時間終於到了。原本你都已經掏出幾元銅板,決定實踐腦中不停播送、那香噴噴熱騰騰的滷肉飯送進口中的人間美味,突然之間,三五個同事卻雀躍地向你走近,親切地問你要不要一起訂高級的蔬食餐盒時,你是否會堅持去實現腦中策劃許久的味覺饗宴,還是會改變主意、跟隨同事的意見,多掏出一張紙鈔來配合他們的健康飲食呢?

或許,這就要考驗你所陷入的「沈默螺旋」大不大、強不強了。所謂的沈默螺旋,是德國政治學家伊莉莎白・諾爾-紐曼在1974年所提出的傳播概念。它所指的是人會根據本身的準統計官能,來感知團體環境中意見氣候,若個人察覺到自己的意見與意見氣候中的主流意見不同時,人們會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沈默,導致意見的下沉;反之,若自身意見與主流意見相符,則會為了追求團體認同而願意發聲,產生出上升意見。從這樣的情況裡,我們其實能把沈默螺旋看成一種從眾效應的展現。從眾效應指出,人們會因為團體壓力,選擇改變自己的作為與想法去遵守團體中的規範,跟隨大多數人的意見、判斷與行為而進入主流,避免被排擠。

然而,在思索此理論時,我對於那些持與團體相左的意見,卻又沒有離開團體的人的心態感到疑惑。沈默螺旋所給的解釋是,人們因為「害怕被孤立」所以沈默,但問題是,雖然這群人能避免被團體排擠,但他們內心都不會覺得怪怪的嗎?畢竟,如果強迫自己一直待在一個與個人價值觀相互衝突的群體,難道不會產生出欺騙自我或欺騙他人的感覺嗎?

這些問題,似乎能用「自我辯護」的概念來找尋解答。自我辯護是人合理化自己與想法衝突的行為過程,而想法與行為的矛盾,實際上就是兩種認知發生了不一致的情況,也可以被稱作是「認知失調」的現象。認知失調中提及,當人們的想法和行為發生衝突,或在同一時間產生兩種矛盾的想法時,人們會透過調整自身行為或是改變想法,來緩解內心的不適。不適感是由心理衝突所衍生,通常會使個人引起的緊張不安的情緒。而此種情緒會轉變為內在動機作用,使個人放棄或改變其中一或遷就另一認知,藉此消除衝突來恢復認知調和一致的平靜。

因此,若我們以認知失調的觀點來觀察個人在沈默螺旋中,選擇讓意見上升或下沉的判斷契機,就能得到以下兩種可能情形,來回答我心中對那群「硬要(或逼不得已)待在團體內的人」的疑問:

  • 他們會改變想法,成為上升意見:

人們渴望得到認同而留在團體內,然而差覺到此團體的主流民意與自己不同,為了去緩解心理衝突的不適,人們將改變自身觀點,選擇去支持主流意見成為上升民意,來迎合團體裡的多數人,並藉由自我辯護來合理化自己想法上的改變,好去解釋個人持續待在團體內的行為。

從最初的例子來看,你可能會用力說服自己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來抑制對於滷肉飯的渴望與衝動,極端一點,你甚至會開始貶低滷肉飯(太油、太多澱粉、不夠營養⋯⋯)。而這些多餘的努力,就是只是為了緩解你在吃健康餐盒時的不滿足感。

  • 他們改變行為,成為下沉意見:

人們雖然持有與團體相異的意見觀點,但是為了繼續駐留團體且不被孤立,原本想要發表意見的個人選擇沈默,使自己成為沈默螺旋中的下沉民意。如此一來,即便個人想法與團體中的他人不一致,但由於本身並未做出與想法衝突的舉止(未給予反方支持),因此依舊能相信本身的想法與行為之間並未發生矛盾,持續留在團體內。

由選擇滷肉飯跟蔬食餐盒的兩難來說,在此情形下,你不會特別褒獎蔬食健康有多好吃、多營養、多值得一再回購,你只會默默地吃完它,然後下班回家時再打包一份大碗的滷肉飯,或許會在多加一顆滷蛋跟一塊油豆腐。你不一定會跟其他提倡健康的同事分享那塊滷肉的肥嫩多汁,但你絕對會在不遠的未來,再次主動回購它,因為你並未真正地改變你的想法,只是選擇沈默罷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