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所提的全國性公民投票案趕在2月28日前夕做最後衝刺,許多青年學子在看到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便覺得「愛護自然、保護環境」是天經地義的事,青春就是要為社會、為公民參與負起更多的責任,尤其是守護我們深愛的寶島台灣、深愛的瑰麗鄉土。
求學時期主修生農、環境科系的我,也抱持著相似的想法,那時覺得,只要是環境的開發,必然會對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我們喪失的不僅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犧牲寶貴的環境資產,所以只要跟環境牴觸的開發一定要大力反對,想要建水庫,反對!想要伐木提高台灣木材自給率,反對!風力發電可能環境衝擊,更是反對!在感性「無限擴張的高道德視角」與理性「了解議題內涵」中,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魯莽的把「環保」與「經濟發展」簡化成二元的對立思維。
以砍伐森林而言,國人對於伐木觀感不佳,造成台灣一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木材,國內自給率卻僅0.8%,形成「砍別國林木都無感、要動自己的林業資源卻群起反彈」的荒誕局面,然而捫心自問,這樣的情形真的有比較珍愛自然嗎?且廣大民眾反對伐木卻也間接地讓台灣林業技術停滯30年,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家具、裝潢、紙箱、衛生紙等生活用品,無一離不開林木製品,不伐木哪來衛生紙給你擦屁股?
聚焦回本次的大潭藻礁公投,其實是對台灣未來在產業發展作出的選擇,我們不妨思考,核一、二廠即將屆齡退役,綠能也仍在發展階段,未來數年北部供電幾乎皆依靠大潭電廠,且涵蓋台積電在內的竹科、內科、南軟等科學園區或工業區也都仰賴大潭電廠,大潭電廠的供電穩定,絕對牽動、關係著台灣最重要的產業命脈。其實,現行的三接新方案相較於過往國民黨的版本,已減少九成開發範圍,只在一小塊早已完成填海造陸的人工區域開發,盡量避開藻礁生態區。但環團以及國民黨仍以鄰近開發也會影響藻礁為由反對,即使有環保團體提出將三接遷移到台北港作為替代方案,但不論是台北港、還是由台北港到大潭電廠舖設管線的地帶,都有長久居住的民眾,而這些民眾恐怕很難接受天然氣接收站、儲存槽和運送管線等高風險的鄰避設施,且台北港距離不僅較觀塘到大潭遠上數倍,所需的行政程序與工程時間也難以得上核二、三廠除役後所需的發電量。
保護環境,非得犧牲經濟?或許我們在連署前應試著跳脫「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極左派環境保護思維,體認到兼顧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是有可能達成的,中油的三接在執行上推動能源轉型,並採行藻礁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實質上就是平衡環境生態與產業經濟發展的實例。在計畫實行時避開裸露藻礁及多杯孔珊瑚,維持海洋物種多樣性,在工業港也採離岸配置,將工業港與工業區之間採鏤空方式以棧橋連接,維持海水自然交換。此外,有在關心藻礁議題的朋友,應該知道現行的執政黨已有修正過方案,也通過環評數年,對於施工期間之環境監測與維護也不敢馬虎。
在藻礁的議題上,我們真正要做的應是樂見台灣穩定供電,同時有效監督三接工程是否違反兼顧環境的初衷,例如施工期間是否確實進行懸浮固體濃度及水質監測、是否有過多的懸浮質漂移至藻礁生態區域,如此才是兼顧經濟與環境之作為,而非一味要求自然環境不能被使用,所有的人為影響都要為零。
自認為公道,覺得內心的環境正義被剝奪所以加入連署,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一日環保人」一頭熱、趕潮流的參與連署,若連署順利通過,我們是否還會對生態經濟的永續共存發展持續關注?若真的連署成功,未來台灣的穩電供應要該何去何從?還是我們的觀念仍停留在「想要環保,就不能有經濟發展」的二元對立面?
這幾天,我也發現周遭陸續有朋友表示自己在意氣用事下沒了解意思就簽署藻礁連署書,對於積極的公民參與其實都能理解與尊重,如同自己當年也想為環境保護做點事情,然而卻在沒有深入了解議題本質上忽略生態經濟共存發展的可能性。我也建議我已簽署的朋友,若反悔簽署了,可打去珍愛藻礁公投的工作小組0975-118035、(03)283-0944告知,表示想要撤銷連署,若擔心對方不買帳,也可要求公投工作小組將你的連署書親自寄回,或者讓其提供將你的連署單銷毀的證據。同時,我們也不必擔心自己的做法會站不住腳,畢竟在《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1條第3項中就有提到,「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民法》第88條第1項也提及,「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或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將其意思表示撤銷之。但以其錯誤或不知事情,非由表意人自己之過失者為限。」 想收回連署絕對是你我的權利,別讓自己的權利就這樣作罷。
連署可以是潮流,但「退連署」也能變成一種潮流,尤其在自己反思生態經濟共存的可能性後更顯珍貴。與其在不了解細節下盲目跟風、追求片面的公民參與,重新審視能源轉型與生態環境的兼顧,才能真摯的守護我們熱愛的鄉土。
文/沈承儒(大學、研究所皆於國立大學生農學院就讀,目前任職於環境工程公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