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有關拖延症的研究與解決方法愈來愈多,大家試圖尋找拖延的根源、理解發生的原因,進而改善它。身為一個被拖延症嚴重影響生活的人,我當然看遍無數解釋拖延心理、拖延現象的書籍與影片,又看了如何解決拖延的心法,還嘗試不同工作方法(如:番茄鐘工作法),因為在拖延的當下即使做了理應開心的娛樂,心情仍然是焦慮與懊悔,所以一直很想改善這個痛苦的循環。

第一次看人介紹拖延心理,是2016年Tim Urban在TED Talk上講述自己的經驗,看完只能點頭如搗蒜,我的腦內彷彿真有一隻喜愛玩樂的猴子,讓我在每件事情上都像被遮住雙眼般,無視正常、健康的規劃,無論是報告、考試,甚至只是出去玩,我仍總是拖到最後一兩天才熬夜趕完,更因為有辦法趕完,所以下定決心不要再重蹈覆轍後,又屢屢都對自己失望。而這一來一往的悔恨與焦慮,讓腦袋的焦慮怪物更不穩定,雖然它會在繳交期限前大肆在腦內咆哮,逼迫我不顧一切地完成,因為想到做不完的結果令人害怕不堪,然而做完之後要面對的成績,也同樣使人惴惴不安。

這可以用2017年再版後的《拖延心理學》提到的來解釋,書中描述拖延行為的成因可以分為五種:害怕失敗型、害怕成功型、反抗權威型、害怕分離型、害怕親近型,我對於做完成果的焦慮可以從害怕失敗型的敘述略知一二。還記得高三考大學的備考期,發誓自己要認真念書,所以看了一晚上的影片,就為了學習製作出讀書計畫表,還熬夜拉表格、排版,看別人每天的時間格都填滿不同科目讀過的書、做過的試題,結果我的表格空空蕩蕩,每天睡眠時間還不足四小時,只因為深夜才有辦法靜下心,細想卻可以發覺那只是覺得「晚睡看起來很認真,會被原諒的」,其實就是自我安慰的手法。另外一次是因為下周就要指考了,反而開始看起YouTube上人家解說讀書方法的影片,結果又看了一個下午,看完以後好像感覺自己很認真,但其實只是在沒必要的時間點做無謂的努力,為的就是如果考差的話,可以說自己時間不夠,如果時間更充裕的話會做得更好。

理解到自己拖延的原因跟嚴重程度,我花了更多時間在看克服拖延的影片,也試過Mel Robbins曾說過的五秒法則,可是數到五秒以後,還是做不到,數了第二個、第三個五秒,這時感覺自己更爛了,就更想逃避、放棄。也試過正視自己內心的恐懼,然而那也只讓我覺得自己就是本性上有缺陷,無法適應社會的生存之道。

「長期拖延讓他們有時感覺就像旁觀者,從旁觀看著自己的人生。」這是Tim Urban在演講末尾講的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因為這就是生活的寫照。時常在內心反覆叩問:這是你想要的人生嗎?不是!但就像一款有一個bug的遊戲,而我是機台外看人玩遊戲的旁觀者,知道哪裡不對卻又束手無策。不過即使深陷困擾,且目前還看不到變好的未來,仍想跟所有想過改變的拖延症同胞們,雖然真的很困難,但意識到以後,慢慢來,要相信自己終究可以與拖延、與自己和解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