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台灣野生動物保育觀念漸漸地興起,路殺(Roadkill)這個名詞也逐漸的被大眾所認識。究竟路殺是什麼呢?路殺泛指各種道路上的動物因被交通工具撞擊或輾壓而死亡的現象。自從人類發明汽車以來,路殺的現象在全世界各地便層出不窮的發生。而在台灣,隨著道路的開發,從平地到山林,路殺的狀況也對於台灣的野生動物族群,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比較著名的案例是苗栗的石虎以及金門的水獺,這兩種動物都是族群數量屬於瀕危的物種,石虎目前數量推估約300到500隻,金門的歐亞水獺甚至數量不到200隻。然而數量已經如此稀少的同時,我們仍會時不時地從媒體報導上看到牠們慘死馬路的新聞發生。這對於野生動物保育來說絕對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保育的成效根本追不上牠們傷亡的數量。長久以來,族群數量減少將會使這些瀕危物種面臨族群基因窄化、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美麗的動物在野外將走向滅絕,只有在動物園才能看到牠們的身影。
而其實除了我們關注的明星物種以外,還有更多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也在面臨著危機。每次騎車走入山林,只要稍微仔細的觀察路面,一趟下來都會看到不少已經被壓扁的車下亡魂。這份名單從哺乳類、鳥類到爬蟲類、兩生類都有包括。這些動物可能只是路過,可能是為了覓食,也有為了繁殖而不得不穿越馬路。因為道路的設計橫跨了生物原有棲息地的關係,對很多生物來講,馬路是他們無法避開的必經之路,也因此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發生。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做呢?除了開車速度減慢,注意路面以外,利用環境工程來搭建動物廊道,幫助野生動物安全通過道路也是一個好方法。目前台灣已設置的動物廊道有包括國道3號林內段的紫斑蝶廊道,以及如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涵洞型動物通道等被證實能有效幫助動物穿越馬路的生態友善措施。然而動物廊道的設置從設計到架設後的監測、調整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及心力,長遠來看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如果能在規劃道路之前,就能先考量過道路與生態環境相互的關係,謹慎評估與生態系共存的方案,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除了政府需要有所作為,我們一般民眾也能為減少路殺盡一份心力。在推動改善路殺方面,臉書社團「路殺社」(全名: 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可說是功不可沒。這個在2011年成立的臉書社團是一個公民科學計畫的成功範例,社員們可以自行上傳路殺動物的記錄及照片,彙整後成為解決路殺問題的重要基礎資料。這樣的社團成功彌補了台灣許多地方對於路殺資料匱乏的缺口,並且大大提升了一般民眾對於環境保育、珍惜生命的意識。
人類開發與生態保育的平衡幾十年來一直是個難解的議題,然而對一般民眾來說,生態保育離他們太遠,偶然聽到也是沒什麼感覺。因此提升公民意識,讓大家真正關注這些問題,才能讓台灣的動物路殺問題有更多的改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