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門重要學問,尤其是在充滿價值爭奪的政策抉擇中,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除了想站在道德高位指導是非,更汲汲營營計較勝負。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真正對社會有影響的其實是透過溝通的技術,才能實踐公眾認為「對的事情」。如果人人眼中只有對錯輸贏,而不在乎溝通的技術,那麼恐怕小則事倍功半,大則功敗垂成。

好比說同婚,在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對峙中,一味強調對方是「萌萌」,所有反對意見都是「藍甲」,最後的結果就是掀翻同溫層的1124公投;相反的,當政府持續以溝通先行、從相異意見中尋求共識,堅持找到雙方都不滿意,但尚能接受的方案,透過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才能真正推動已經耽擱了上百年的同志權益。

民間團體常常給人「左膠」的印象,在傳播心理學中,對於議題的推動實有不利的結果。學者Marshall McLuhan強調過一個觀念,叫「媒介即訊息」。當你在向大家溝通時,除了你言論的內容會成為訊息,你的身份也會成為一項重要資訊。當我們腦中對於民團都是「左膠」的印象時,自然也就聽不進去後面的重要議題。

好比說,原住民基本法第21條規定,開發、利用原住民的土地時,要與當地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同意,然而這個「開發利用」,到底包不包含既有礦權的展限呢?原基法又是否能所及既往呢?礦業法沒規定,經濟部說不包含,原民會說包含,只好打官司確認。

現在既然有礦業公司主動表示願意進行諮商程序。在判決還沒出爐之前先退一步,就是期待透過釋出善意,以換取更多支持信任,這既是企業的溝通策略,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民間團體一直奔走呼籲的目標。這時最好的評論就是「樂觀其成」,因此包含受影響的當地部落及經濟部、原民會,都紛紛站出來表達認同。畢竟作為上市公司必須兼顧股東權益、作為企業主更要保障員工權益,改變或許沒有來得這麼快,但往對的方向持續前進,仍是勝過原地不動、相互對立。試想,當各界給出更多的肯定、鼓勵和讚揚,不也是最高段的溝通技術?讓企業未來無法再推諉拖延、只有加速落實承諾一途!

然而,環團似乎仍不滿意,雖然一直強調「收到善意所以才不去鬧場」,但一方面又極力暗示企業不會按照承諾行事,並不斷強調「這本來就是應該的」,不免讓人憂心動輒站在道德制高點火力全開,只會形成溝通障礙,造成被標籤汙名的企業更難放下身段;更糟的若是引人錯誤聯想,認定環團只是害怕失去議題提款機,只在乎沒有鎂光燈環繞,豈不是顧此失彼?極端的態度不僅可能讓民眾對環團訴求產生成見,開始認為「左膠誤國」、「不食人間煙火」,同時也讓企業與地方部落激化對立,更是對其他礦場「殺雞儆猴」:你看,主動退讓也沒好果子吃,不如就官司打到底吧!不如就等修法的曠日廢時吧!這麼盤算,孰勝孰負?

期待忽視「溝通」,只注重「輸赢」的兩敗俱傷不要出現,讓充滿正能量的互信溝通解開這歷史的政策難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