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想說賺點生活費之外的零用錢,我應徵了貓纜的工讀生,有幸的也剛好應徵上,在這四個多月以來,除了替客人引導、解惑、刷票,重複著想同的事務難免感到些許無聊,因此,閒暇之餘,默默的觀察客人百態成為了打工的一大樂趣。

貓空纜車小簡介

    貓空纜車是台灣首座的大眾運輸化纜車系統,共有四站,連接動物園、指南宮及貓空,這三處皆為著名觀光景點,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旅客,平日即有不少的來客量,每個假日更是大排長龍;而身為台灣最著名的纜車,在旅客組成中,外國旅客是非常重要、占比很大的一群。

語言差異,我的小挑戰

    貓纜的客群分為六大族群,分別為台灣本國旅客、中國旅客、日本旅客、東南亞旅客、韓國旅客以及歐美旅客。中國旅客普遍會講中文(他們的普通話),溝通較無問題;歐美旅客就算非英文母語的國家,用英文溝通也不太有障礙(個人英文能力尚可);東南亞旅客則也普遍會說英文或是因外籍移工的身份關係會說中文;最讓我不知所措的是日韓旅客,他們幾乎不會說中文也不會說英文,就算會英文也因濃濃口音而讓人難以辨清,每每需要與他們溝通,都讓我非常緊張,深怕無法提供給他們最好、最正確的引導及解答。

感謝,說?不說?

    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有時會收到旅客們的回饋,絕大部分都是說聲感謝,慢慢的,在這些感謝聲中,我也觀察到了異國差異。先說說我觀察到的:幾乎所有日本人都會用日文、英文或甚至是中文說感謝;第二常說謝謝的則是台灣人;其次則是東南亞旅客;而中國旅客、歐美旅客及韓國旅客則皆較少說出感謝。除了收到感謝的排序外,再做個排序,收到感謝的讓人快樂程度卻大不相同:歐美旅客、東南亞旅客、日本旅客、台灣旅客、中國韓國旅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經過了一些思考,找到了一些脈絡,以下我將用民族特性跟各國教育差異及一些旅遊心情來為這些差異做結論。

感謝,真誠?禮貌?

    歐美旅客雖然較少說出感謝,但他們每當說出感謝時,都會伴隨著一個大大的微笑,這樣的搭配輕易的讓人能夠感受到他們是打從心裡對你的幫助感到感謝,我認為這和他們從小就注重自我感受的教育有關(有別於亞洲教育幾乎都從整個社會倫理出發),他們只有在自己覺得該給感謝時才會說出。東南亞旅客則因為他們幾乎都是外籍移工,只能在閒暇、放假期間抽空出外遊玩,或許是因為這樣而格外珍惜出遊機會,因此也經常將微笑掛在嘴邊,也非常容易就能感受到們說出感謝背後的真誠。日本旅客則因他們的民族性,禮貌是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再加上日本和台灣之間的歷史、地緣因素讓兩國人之間本身就較互有好感,他們給的感謝也能讓人感受到不少的真誠,但也會些微的感受到這或許只是他們早已內化的生活方式。台灣旅客則雖很常說出感謝,但時常讓我從他們的眼神、說話態度感覺到這樣的感謝非常制式,僅僅是因為「這個情境下該說」,而不是「我想在這情境下說」,這樣的感謝不太會讓我感到溫暖。中韓旅客則也因民族特性,較不習慣感受到被幫助,自然也最少說出感謝了。

從心出發

    期許自己以及所有的台灣人,除了朝日本式的禮貌看齊(台灣人常不小心淪為制式禮貌),重要的是,別忘了感謝是一件互相的關係,對方讓自己感受到了善意的幫助後,打從內心的感謝也能給予他充滿溫暖的回報,如何真正懂的感謝、真正說出感謝的話,是大眾所需要共同學習的課題之一。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