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宣傳網紅化的隱憂

隨著『韓流』的崛起,新興的政治宣傳模式,逐漸趨同於網路世代下的『網紅行銷』。自九合一大選落幕後,若有追蹤政治人物習慣的民眾,或許會明顯的發現:直播的頻率變高了,又議題也不再侷限於公眾性質的記者會、公聽會、實地會勘等事由;舉凡寵物、遊憩、美食、運動等生活寫實的日常,逐漸成為主流,且人氣屢創新高,成為時下政治人物趨之若鶩的溝通工具,希冀自己得已再創另波新浪潮。誠然,用最真實的一面直向民眾,不失為展現自我本真的渠道,但會否據此讓政治淪為綜藝咖競逐的場域,因此分散其本分、也就是公共政策的論辯,值得持續關注。

公共政策的擬定,有其系絡性的邏輯可循,仰仗的是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訴求的則是政策緩進革新的穩定性。換言之,政策的產出,往往源自於過往政策變遷的軌跡,在既成基礎之上,反覆推敲促使其更為完善的路徑,進而完備相關立法程序。未能知悉政策背後完整的論辯過程,徒然以口號式的標語,希冀藉由網紅行銷模式,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也許簡明扼要的表象容易博得群眾的掌聲,但在讚好的背後,所喪失的,卻是理性論辯的空間,讓原初足以越辯越明的政策,回歸到極化對立的僵局態勢。

二、公共政策口號化的危機例證

隨著民進黨敗選的檢討聲浪,讓沉寂已久的勞動議題再次躍上新聞版面,有意競逐補選的候選人,大剌剌豎起『還我七天假』巨幅看板,以迥異於當前政策的立場,訴求所謂年輕人改革的決心。但是,改革必須有所本,而非流於漫天喊價,因著筆者曾於修法之際在勞動部任職,了解七天國定假日存廢的緣由,在此簡明扼要的略作說明,藉以解釋七天假的演進脈絡。

(一)七天國定假日的演進歷程

七天國定假日衍生的存廢論辯,時序得回到公務單位民國87年開始施行的「隔週休二日」制度,當時在不涉及工時與國定假日調整的前提下,透過國定假日的調移,將放假調整至周六,達到每月二次週休二日的目標。繼而於民國90年將國假調移的精神入法,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僅保留民俗性節日,將7日政治性紀念日改為「只紀念、不放假」,藉以落實『週休二日』。自此,本該具有全國一致性的國定假日,才有了勞工與公務員的休假天數之別。

縱觀其演進歷程,存在著工時與休假間的時序性系絡關係:最初(87年1月1日),公務員透過國假挪移的方式,工時從單周48降至雙週84(隔周休),隨後在正式入法階段,將國假降至11天。其後(90年1月1日),勞工也跟進調整至雙週84,惟國假在當時勞委會堅持下,未同步做下修調整,認為應等到勞工工時降至單周40,再思考刪減的問題。又公務員有鑑於勞工雙週84、卻依舊擁有19天國假,於是再次下修工時至單周40,並修法下修國假天數,將國假挪移法制化。最後(105年1月1日),勞工期欲比照公務員的「單周40」工時,則國定假日是否有其下修的合理性,才成為當下所爭論的焦點。

(二)刪減國定假日的正當性論辯

可惜的是,當時馬政府時代通過單周40的工時條款,並未真正落實週休二日,許多企業以拉長午間休息時間的方式,仍舊將工時配置於每周六日,讓勞工在未能實際享有週休二日的情況下,自然做為配套的7天國假刪減,也就失去了正當性,從而與前述配套的系絡性脫節,成為一個獨立的議題。這也正是蔡總統當初之所以宣示『在勞工尚未達到實質週休二日之前,不會貿然通過國假刪減』的緣由。據此,在蔡政府就任後,為求國定假日全國一致,才著手修訂『一例一休』相關法案,藉以真正落實週休二日。

三、結語:最強候選人的特質

韓國瑜市長的成功選戰經驗,讓不少政治人物奉為圭臬,甚至因此獲得跨黨派的支持,把他放上了看板,作為值得效法的典範。然而,就個人觀點而論,真正該向韓國瑜學習的,不是網紅行銷的選戰策略,而是其『寧可乾淨的輸,也不要骯髒的贏』、競選過程中不相互攻訐的風度。揚棄因人設事的批判,藉由更加符合人民需求的政策論辯,博取選民廣泛的認同,已然成為當下選舉交鋒的新典範。

基此,很清楚的,面對著眼前的立委補選、與即將到來的2020大選,民進黨在亟欲透過勝選激勵士氣的前提下,所需要的最強選手,應是對政策嫻熟、具有論述能力的候選人,藉以更加穩健的步伐,腳踏實地的爭取選民的支持。至於未曾有過任何政治歷練的實習生,或許形象相對清新,在個人廣宣的塑造上,容易起到與韓國瑜相仿的網紅行銷效果。但倘若政策訴求流於口號化的空泛,在未來選戰開始就政策實質論辯之際,能否經得起民眾的考驗,著實就令人堪憂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