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間,一群青年學子在挾著對體制不滿的勇氣,發起了台灣近代史具有影響力的一場抗爭「太陽花學運」。這場學運,也誕生了多位乘著學運順風車的年輕民意代表,但經過了2年多,除了這些檯面上的民意代表外,好似青年參與公共議題的熱潮已經消退。

在2018年年底地方選舉,各地當然有出現許多青年參選,撇除政治世家為延續政治生命的青年參選人,那懷抱著理想而參選的政治素人又有幾人呢?我想就是因為國民兩黨鬥爭太過粗糙,使得台灣現今的青年對於參與公共事務意願低迷,也讓政治生態顯得不再具有衝擊力及創新力。

筆者在許多場合詢問青年對公共議題的參與度時,青年朋友的答覆很明顯對現今政治感到厭惡,也表示若自己要參與公共事務,確實不像過往家中長輩受國民兩黨影響,只願意依照個人喜好選擇。

依青年朋友選擇參選人的看法之改變,對中間選民的定位應該重新詮釋,他們確實只選人不選黨,我想國民兩黨都必須清楚,黨的影響力正在式微當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