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概述了台灣金融改革的艱難道路,也提及行政院最新推出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這個堪稱「第三次金改」的大架構,主要概念不脫以下幾點:加強公司治理水準、擴張國際金融網路、鼓勵金融機構整併、提升金融科技創新。想知道詳細內容,可以直接在網路上看到行政院的會議簡報。

 (行政院金管會金融發展行動方案簡報: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4&cad=rja&uact=8&ved=0ahUKEwjqtMaHn-fbAhWbIIgKHVpMB8IQFgg4MAM&url=https%3A%2F%2Fwww.ey.gov.tw%2FFile%2F4239DACEEA449638%3FA%3DC&usg=AOvVaw299xio_KO63_LAgHC7uZON

行政院長賴清德喊出的戰略目標,例如制定金融業107年對中小企業的放款成長目標為新台幣2700億元、對五加二創新產業放款成長目標2000億元,目標是讓產業跟金融攜手進軍國際市場。而台灣金融業的整體實力強不強?其實是夠強的,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就直指,台灣銀行體系有40兆存款、上市櫃公司市值有37兆、保險業有23兆元資金,加起來剛好100兆,台灣的財富夠雄厚。但是這樣雄厚的資金,在保守的金融環境下被侷限了。所以台灣空有超額存款,卻沒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國際領先者不會等待台灣金融脫胎換骨

過去台灣緊盯著中國市場,希望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灘頭堡,甚至想著成為亞太金融中心,進一步超越香港,可惜這些目標是失敗的。現在政府相對務實,針對台灣的金融問題著手改革,嘗試引導資金進入生產活動,並打造台商的全球運籌後盾。也就是說,過去因循苟且靠著利息盈利的模式應該打破,台灣金融要大步邁向國際化。

但是國際競爭者不會等待台灣進步,紐約、倫敦與台灣的差距固然不用說,光是與台灣貿易依存最深的中國市場,就有香港這道天塹,還有上海緊追在後。中國市場有相當多的機會,而其他地方是怎麼佈局的?首先談談香港:

香港早已是國際金融中心,中國近年推出的「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計畫更是提供香港許多機會。當這些區域計畫沿線的城市群要與全球企業打交道時,往往需要連接節點與金融服務,這時就須倚賴香港的金融業。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7年公布「智慧銀行新紀元」的政策,大力強調金融科技與人才培育的重要性,而且也加強金融業者與金融監理機構的合作。

在金融科技方面,香港金管局計劃推出快速支付系統、引入虛擬銀行、開放API等政策,香港的金融監理沙盒也將升級至2.0版。另外還會加強跨境金融科技合作,在香港金管局的新聞稿(香港金管局智慧銀行新紀元新聞稿 http://www.hkma.gov.hk/chi/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s/2017/20170929-3.shtml)中提到,正在與香港銀行合作開發分布式分類帳技術貿易融資平台,並且會與新加坡合作。如果筆者沒有誤會,這就是區塊鏈分散式帳本平台,目前新加坡政府是開發者中的領頭羊,香港也計畫加強雙方合作。

人才培育方面,香港政府則在2017年架設了「職業資歷行動步驟」(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Pathway,簡稱VQP)試驗計劃,協助銀行業者制定八大核心職能培訓方案。2018年財政預算案報告中,香港政府還宣布將對「持續進修基金」(Continuing Education Fund)再投入港幣85億元(約新台幣322.01億元),並將該基金的補助上限由每名申請人港幣10,000元提高至港幣20,000元。此外香港政府還有一系列人才培育計畫。

提供專業資格課程與認證的香港銀行學會,甚至還推出等同碩士學歷的全新銀行專業資格「銀行專業會士」(Certified Banker),協助銀行從業人員及有志加入銀行工作的大學生提升並掌握所需技能。香港銀行學會近來的培訓內容也增加了反洗錢與反恐融資、金融科技與創新的課程或認證資格。

從以上這些措施看來,香港在既有的金融專業上,強化了未來金融業最需要的金融人才與科技佈局,也配合國際市場需求準備了反洗錢與反恐措施。其實香港金管局公布的大方向,與台灣金管會的方案相當重疊,但實際比起來,台灣的國際化程度、金融操盤專業度就是矮人一截。

原因還是在於台灣的財金幫結構,財金幫現像不是指金融業高層不流動,而是台灣的財經部會向來有退休官員到公股行庫酬庸當董總的傳統,而這些威權時代留下的老官員,往往是裙帶凌駕專業,管理能力矮人一截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起競爭者倚恃不公平競爭迎頭趕上

除了香港難以追趕,台灣還得面對上海的威脅。儘管中國的經濟體質仍然嚴重落後,但中國擁有後發優勢、龐大市場、以及專制政府的力量做後盾,在改革開放後,大量成長的中國企業為中國的股市創造無數題材,中國也憑藉巨大的外匯用主權基金或者亞投行在全世界做資本操作。

然而中國這個再起的經濟巨人,在金融領域並不優秀。中國法律禁止或限制外國人直接持有一家中國公司的股份,而且人民幣流動也受到嚴密的監管而難以國際化,這讓中國巨大的儲蓄難以在國際市場施展。6月21日法國世界報記者Philippe Escande的文章中直呼中國是金融侏儒,並以小米在上海上市失敗作為案例,說明中國金融市場不自由且難以說服投資人。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站關於Philippe Escande文章的中文譯文 http://trad.cn.rfi.fr/20180621-%E5%B7%A8%E4%BA%BA%E4%B8%AD%E5%9C%8B%E6%98%AF%E5%80%8B%E9%87%91%E8%9E%8D%E4%BE%8F%E5%84%92)

(Philippe Escande在法國世界報的原文 https://www.lemonde.fr/economie/article/2018/06/21/la-chine-est-un-geant-economique-mais-un-nain-financier_5318931_3234.html)

不過,也是在6月21日,上海市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發布《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推出25條措施,主軸正是國際化。法國世界報指出了外資受限問題,上海自貿區這次恰好主打要對外資更加開放。

這25條措施涵蓋六大面向,更精簡來說就是對外資更加開放、培育與吸引人才、金融監理法規與國際接軌。我們可以看到上海自貿區並未強調金融科技的發展,這並不表示中國不重視這塊,畢竟我們很清楚中國在支付系統上已經取得傲人成就。

後發優勢、龐大市場、以及專制政府的力量,這些利器雖然厲害,但也不至於一夕改變全球資本市場的現況。然而對於台灣金融業來說,已經是足夠強大的威脅。別的不說,最重要的吸引外資與招募人才,台灣對上中國市場幾無招架之力。加上中國佔台灣出口份額的四成,如果台灣金融業自身的跨國營運能力不足,將來很可能被中資金融業握住台灣的金流,到時不只是經濟競爭力的逆轉,更會是巨大的國安危機。

台灣該如何面對這些挑戰?穩扎穩打調整體質即是根本之道。如果台灣業者能夠跨出台灣市場的侷限,學習香港、新加坡立足全球市場的專業,也就不怕人才外流的問題,留人用人始終是王道。要能留人用人,儘早淘汰台灣壞肥貓也就成為重大課題。台灣擁有足夠的資本,也有不錯的人才庫,但是保守弱小的金融機構、酬庸怠惰的裙帶人事都太多。政府如果有心要提升台灣金融業的水準,光是撒錢還不夠,合併金融機構與整頓財金幫人事,才能確實改善台灣的金融體質。

除此之外,在資本市場走向國際化,以及國際反洗錢、反恐需求日益升高的趨勢下,台灣的金融監理法規就更必須加緊跟上國際標準。如何提升公司治理水準、促進金融科技創新,都有賴更健全的法規。但是在內有小人盤據、外有強敵環伺情況下,台灣的金融戰略能怎麼突破?就看官民合作致力改革的企圖心到什麼程度了!(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