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黃春明應邀至台灣文學館演講,他以「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為題,否定了台語文書寫,結果遭到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的抗議,黃春明也不甘示弱脫衣幹譙。
兩人孰是孰非,雖各有立場,但從語文書寫的歷史來看,台灣人最早有文字紀錄的刊物,則是《台灣教會公報》,《台灣教會公報》前身為《台灣府城教會報》,這份刊物最早是以羅馬字書寫,直到1970年,因為國民黨政府施壓,才改為華文發行。
以下文章,轉載自本人出版的《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第二章附錄(六):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
..........................................................................................................................................................
《台灣教會公報》,前身為《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年創刊,是台灣第一個大眾傳播工具,也是台灣第一份報紙,而且是至今發行歷史最久的刊物。
《台灣教會公報》是巴克禮(Rev. Thomas Barclay)宣教師自1880年就已開始籌劃創辦,當時在北部宣教的馬偕醫師生奉獻一台1872年的印刷機,巴牧師又趁翌年例假回國(蘇格蘭),到印刷公司學習檢字、排版方法,1884年正月回台後,就把印刷機裝好,開辦俗稱「新樓書房」的「聚珍堂」,並於
以羅馬字發行的《台灣教會公報》
接著巴牧師開始訓練印刷工人,並積極籌劃發行《教會報》,之後因中法戰爭延至1885年7月(光緒
《台灣教會公報》創刊號只有四頁,第二號起就增加八頁,以後數年都出刊八頁。《教會報》早期教會是為了促進基督徒較普遍的使用白話字,所以多以推廣學習「羅馬字」為主,印刷品也是以「羅馬字」為出版物品。但因內容除了各地方教會及各學校的消息外,國內外大事也都有信息刊載,小至各地地震、火災、X光的發明,以及火煙車路(鐵路)、鋪設銅線批(電報)纜線,甚至每月都有報導戰爭的消息,連中華民國成立也報導過;此外,還有精美的銅版畫,介紹各種稀奇動物,甚或糖廠、造紙廠、煤礦場等圖文並茂的介紹,更提供了各種實用知識、國內外時事與豐富常識。林信堅,2002:163(13)
1894年,英國長老教會為積極推動文字傳道事工,捐獻一大筆錢給台灣教會蓋印刷廠。這棟古老的印刷廠就座落在現今台南神學院圖書館右前方(現已改為台南神學院之夫婦宿舍)。而在1983年,德國的教會希望台灣長老教會能在文字傳道事工發揮更大的力量,又奉獻一大筆經費蓋了現今的「《台灣教會公報》社」大樓於台南神學院在青年路頌音堂之左邊。這棟嶄新的報社大樓,除了設置書房外,並設置有暗房、製版、印刷、折紙等設備。(盧俊義,1988)
在國民黨施壓下,改以華文發行的《台灣教會公報》
但《台灣教會公報》也經過多次更名演變而來。第一號《台灣府城教會報》於1885年創刊,首先是1892年改稱為《台南府教會報》,次年又改稱為《台南府城教會報》,1905年,又改名為《台南教會報》。1928年1月,與北部中會所發行 之刊物《芥菜子報》合刊,並更名為《台灣教會報》。最後定名為《台灣教會公報》,乃是在
《台灣教會公報》的主編人,為巴克禮、甘為霖、費仁純(Mr. F.R.Johnson)、宋忠堅、龐德烈、何希仁(Rev.Hope Moncrieff)、梅監務、滿雄才、馬大闢(Rev.D.F.Marshall)諸宣教師,以後則由南部大會經營,至1942年4月由於太平洋戰事升高,日本政府因台灣教會與英美宣教師關係密切,而下令驅逐宣教師外,同時勒令停刊《台灣教會公報》,並關閉報社。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