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掠美。「無事惹塵埃」是《聯合報》今(8)日一篇寫得很有意思的評論文字所使用的標題,這篇文章也指馬總統「吹皺一池春水」,都是在形容他突然要求不准稱呼對岸為「中國」,根本就是沒事找事,「庸人自擾」。

 

馬總統或許沒有想到,他的禁令一下子讓「中國」的名詞,在台灣沒有適當的地方可以擺。因為按照今天一般人的認識,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叫「中國」,那「中華民國」就更難稱得上是「中國」了。很少人有那麼大興趣去解釋,「中國」等於「中國大陸」加「台灣」。這樣說好像也不太對,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這個「中國大陸」還包括已經獨立出去的「蒙古國」呢!

 

「中國」這個名詞困擾台灣已久。1992年,台灣和南韓斷交,許多報紙「中韓斷交」和「『中』韓建交」的標題同時出現在版面,不只十分突兀,也是十分無聊。同樣無趣的是外交部有外賓來訪,都叫「訪華」,以與「訪中」區隔。

 

其實經過民進黨八年執政,即使是所謂「統派」媒體,也都不避諱使用「台」做為「中華民國」或「台灣」的簡稱了,拋開意識形態的爭議,這是最簡單、最務實、最容易區隔的方法。最近外交部又恢復「訪華」的說法,也是無事惹塵埃。

 

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為馬總統的指示辯護,說這是回歸憲法的做法,並且嘲笑民進黨若覺得主權被矮化,為什麼執政時不修改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法,而且把「大陸委員會」改為「中國委員會」。這樣的伶牙利嘴,充滿挑釁味,簡直是「得了便宜又賣乖」。

 

這部憲法,對太多的人來說,都是不得不遷就的現實。歷年來的民調都顯示,人民愈來愈渴望過一個正常國家國民的生活。民進黨遭遇2008年的大挫敗後,能迅速復甦,很大原因是它至少精神上回應了民眾這方面的期待。而馬總統則似乎是把這不得不遷就的現實當作寶了。

 

從憲法增修條文的90年代一路走來,台灣又歷經許多的政治變化,馬總統動不動喜歡把大家趕回到這條道路的起頭,讓許多人有民主路上白忙一場的感覺,這也難怪曾經那麼呵護他的聯合報,會說他有「法律知識」,沒有「政治智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