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夢想 前進人生》12年國教系列座談之二

今年會考與特招時程拉長,家長與學生都怨聲連連,抱怨12年國教究竟所為何來?對此新竹縣關西高中校長吳原榮表示,今年首次登場的特招,為了要兼顧理想與現實,做了許多前瞻性的規劃,面對改革的陣痛,其中也有一定的妥協。在12年國教的整體架構下,會考只是一個參考檢測指標,後來卻成為入學依據,這點當然是妥協的結果。而針對特色招生,應該吸引到對特定領域有興趣的孩子,而非完全與明星高中突出的學科作連結,這點是需要檢討的。整體而言針對時程與地方學區執行面上,希望能漸進微調,務使明年制度更上軌道。

面對各界對12年國教的檢討聲浪,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表示,各界應該回到初衷檢視,推動12年國教的目的何在?是因為我們一路走來看見學校教育的辛苦,為了打破這種升學主義宰制,希望孩子別跟上一個世代承受同樣的痛苦,這是社會各界共同的期待,對此,成就一個新的作法,打破考試領導教學正是關鍵環節。過去聯考制度只計較分數,讓孩子背負莫大壓力,而新制度的會考只是當作一個基本學力檢定,測驗三年所學是否達標,以安排補救教學,會考原意是如此,但因是第一年實施,會考難免被採計為分數標準,這是需要再努力溝通的。

特色招生的高中要如何成就學校本身的特色呢?桃園大園國際高中校長鐘鼎國表示,學校特色與招生結合,要注意到學校並非為招生才發展特色,而是透過既有方向的發展,吸引有相符志向的學生進入,學校成就學生,學生也成就學校,其中的招生方式不是每科都考,希望讓學習上有點偏食的孩子不會被制度淘汰,反而是肯定這些孩子的專長,並協助其發展。大園高中一開始即是社區高中,離桃園機場四公里,也是國際航空城計畫區內學校,由此切入發展特色,學習語言有助於拓展視野,也真的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於是認同開始出現,每天都有坐高鐵慕名而來的學生,學校特色鮮明變得很重要,升學方向因而轉移,如繁星計畫創造社區學校升學機會,如此讓不同特色的學校遍地開花。這才是適性揚才,這正是國教核心價值。

吳原榮表示,現行大部分國中教師都是畢業於大學體系,少有科大體系畢業,對高職發展與隸屬學群不很明白,要花一些心力輔導,讓國中生作一些廣闊了解,高職與高中端的老師進到國中輔導,促進國中生對科系發展的認知,這是基層教師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打破對明星高中的迷思,羅德水表示,畢竟是第一年,學生、家長對學校排名有刻板印象這是可以理解的,對分數至上的迷思,社會上的思維根深柢固,也是千百年來科舉文化的殘留,12年國教雖是要打破迷思,但也要尊重社會意見。未來需持續宣導,讓家長共同反思,孩子不念明星高中真的就不好嗎?事實上家長看到的是明星高中背後的升學機會,若讓每個學校一樣優秀,家長的偏見就會漸漸得到化解,過去明星高中聚集的學生都是最優秀的,但仔細觀察,百中取一的孩子,進了明星高中,也未必全上台大,學習應該是一個歷程,不應片段切割只重視某一時期,有人國中可能弱一點,高中可能進步,但不見得讀明星高中才有好表現。

近年來家長雖對高職的選擇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但許多家長還是會鼓勵孩子念高中,而忽略孩子也許適合走技職體系,難道所有最優秀的學生都該念台大醫科?其實優秀人才各行各業都需要,而非全部都弄到台大醫科,這些孩子可能也很適合基礎科學研究,這都是需要要慢慢調整的社會價值。

鐘鼎國表示,第一屆12年國教遇到許多危機但也是轉機,要讓家長理解,國教不是要消滅明星高中,只要打破明星高中迷思,學科強不代表一定要走學術路線,在民國96年時,教育部曾推出五種特色高中,數理、語文、資訊、體育、藝術,但推行至今卻很明顯的被學術傾向給淹沒,很可惜。利用12年國教推行機會,讓學校發展特色,淡化明星高中迷思,要學校有足夠認同,也要了解不可能每個學校都變建中或北一女,而是要有個別特色,在學生方面也應該要認同特色教學,以大園高中為例,第二外語的學習成就特色,逐漸讓學生的認同感產生後,學生與學校共存共榮,創造榮耀,家長要了解均優不是讓每個學校都變成建中、北一女的學生,而是讓學校可以教出比建中、北一女更進步的孩子,不同特色認同,所看見的不一定是成績而是人生的進步。

而究竟推行的狀況在各區是否有嚴重落差呢?吳原榮指出,本屆除基北中投高雄人數較多的學區之外,其他學區的推行狀況其實還不錯,學校未來發展前瞻性與社區認同感要慢慢體現,家長觀念若能逐漸改變,努力發展特色的學校就可以看見能量。

鍾鼎國表示應重新思考課程安排,很少有國家課程安排那麼擁擠,學校理論上要有空白課程預留,以利補救教學課程安排,補救教學要往前延伸與國中小銜接,往後看我們怎麼幫大學培養高中畢業生,學習的歷程要連續來看,這樣才能真的提升學生素質與國民基本能力。而招收到需要補救的孩子通常如何協助呢?課程塞得太緊,補救課程等於是讓孩子蠟燭兩頭燒,如此很難達到效果。站在教育本位上,學生是不同個體,教育感人之處即在於尊重個體價值,尊重差異化,新的十二年課綱設計有靈活運用的空白課程,學校應積極想出,如何補足學生的不足處,過去基測聯考入學方式窄化分級,老師基本上好教,但12年國教實施後,入學只分三等第,學校裡差異化將會很明顯,補救課程的安排將會更迫切。鐘鼎國也表示,會考在國二考比較適合,因為如此檢測出待加強的結果,學校才有時間補救,否則國三一考完就只能夠交給高中處理,在學業的銜接上還是會有一些問題。

鐘鼎國也進一步強調,老師心態也是關鍵,要耐心了解每個孩子對課程的理解是如何,擺脫自己成長過程的經驗,要在課綱中找彈性,也找到補救教學可以存在的空間,長期而言更應該規劃空白課程。適宜的課程安排對孩子跟老師都好,這樣才比較有效果。未來具有指標性的學校能否引領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是值得觀察的。孩子適性分布,是教育工作者所樂見的,天下英才應該大家一起教,高中職的均優質化真的非常重要,讓大家更有信心,教育部有些指標要堅持,生師比降低,合格老師比率提高,資源到位,這都是成功必要的環節。

吳原榮強調,要改變家長心態,媒體與政府的相關引導很重要。而教師心態與家長心態連動。老師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教育改革才能有良性發展。政府政策上朝理想性邁進,雖然暫時對會考成績分發有所妥協,但未來推動在國二辦會考,也就沒有所謂免試入學要拿來比序的問題,屆時就能真正落實免試入學。

鍾鼎國表示,國民教育要教孩子發展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而非教孩子考試能力,要孩子表現出來的不是絕對成績而是相對成績,能教出進步的孩子就能教出無限的希望。

針對十二年國教在規劃面與執行面的拉鋸,在理想面與現實面的衝突,後續的講座將持續探討,敬請持續鎖定。

【本系列座談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舉辦,並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