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2)」打擊群在結束7個月的西太平洋區域部署後,11日返回加州科羅納多北島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North Island)。軍媒《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報導,「林肯號」打擊群完成「第二次西太平洋地區雙航艦部署」及「驗證艦載5代機運用」的重要使命,在緊張的南海局勢、印太自由航行(FONOP)及2022環太平洋軍演(RIMPAC)中,取得亮眼的成績。

「林肯號」7個月的西太平洋部署,前5個月由第7艦隊指揮,使之有機會與日本和菲律賓進行演習;後2個月則配合第3艦隊在夏威夷進行兩年一度的環太軍演。報導中特別指出,「這是美國海軍連續第二次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高速度航艦,以對抗中國」,前一次是「卡爾文森號(CVN-70)」,而二次部署的最大特點是前後兩艘航艦都部署了F-35C「閃電Ⅱ」(Lightning Ⅱ)聯合攻擊機和CMV-22B「魚鷹式」(Osprey)傾斜旋翼機,驗證艦載5代機的戰鬥部署能力。根據「林肯號」紀錄,艦載機隊在為期222天的部署期間,共計彈射起飛8515次,總飛行時數達2萬6919小時。

「林肯號」打擊群指揮官對於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雙航艦部署,明確指出「我們在南海和東海的活動對於向中國、北韓和俄羅斯發出信號非常重要,表明美國對該地區的承諾,以及美軍可以在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地方飛行、航行或行動」。「林肯號」艦長鮑恩施密特(Amy Bauernschmidt)更直接點出,在第7艦隊的活動與前一個任務在第5艦隊轄區所應對的對象截然不同,「它不僅僅是一個實體,是直接關於中國、俄羅斯和北韓」。即航艦不僅是「存在」,它可能必須面臨各種可能的突發狀況,美軍官兵、飛行員必須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了解包括戰機在內的各種設備所擁有的能力與限制,使部隊能即時發揮最大效用。

「林肯號」表示在艦載5代機的運用上,從「卡爾文森號」學到不少經驗,比方「林肯號」在機庫後部增設了一個雙層夾層,用以存放CMV-22B的零附件,這使得儲存、申領、配發更有效率,也使得原本的機庫能夠有更多的空間存放其他裝備,更讓「甲板密度」得以降低,可以讓戰機起降運作更為順暢。而這些經驗也將傳遞給其他航艦參考。另外,「卡爾文森號」也提供了「林肯號」在南海作業時在海上進行補給的建議,因為隨時可能「有另一艘船」(解放軍船艦)在旁,因此可能必須讓戰機起降、補給作業同步進行,以維護安全。

而對於部署F-35C部份,「林肯號」和「卡爾文森號」的官員一致認為,希望能有更多的F-35C配合航艦打擊群運作。因為F-35C的機載雷達感應設備、傳遞戰場訊息給其他戰機、水面艦艇、水下潛艦、地面部隊的巨大能力,是過去所沒有的;F-35C不僅能取得戰場空優,藉由訊息傳遞,將可使全區域整合戰場資訊,使各種武器發揮效能。

「林肯號」艦載機在11及12日兩天陸續返回所屬航空站基地;打擊群其他船艦,包括「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Ticonderoga-class cruiser)「莫比爾灣號(CG-53)」和「勃克級」驅逐艦(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史普魯恩斯號(DDG-111)」已返回聖地牙哥海軍基地,「費茲傑羅號(DDG-62)」稍晚也將進入該港;「格里德利號(DDG-101)」、「桑普森號(DDG-102)」回到華盛頓州埃弗雷特海軍基地(Naval Station Ever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