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公園,是陪伴許多台南人的「老公園」,今年適逢100歲。除了台南市政府將舉行一連串活動為它慶生外,還能用什麼方式為台南公園祝賀呢?台灣小吃之都美名的台南,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小吃,民眾不妨來場府城小吃巡禮,用美食向台南公園慶賀! 

台南,為漢人最早在台灣拓殖的城市之一。過去台南,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稱,四百年來歷經荷蘭、明鄭、清領到日治,隨著經濟重心轉移往北,高雄港也隨之取代安平港,台南城市發展步調漸趨緩。 

隨遇而安的台南,包容性極強,不論是漢人移民帶來的小吃,或是日治時代下的異國料理,都完整保留,府城稱為台灣美食之都,當之無愧。 

說起台南小吃開端,可追朔至明鄭時期。早年台南的小吃口味,主要是由福建漳泉一帶流傳而來,明鄭時期結束後,不願被遣送到大陸的鄭家軍,為在台灣謀生,便在各個廟口,做點小生意,賣起小吃。所以,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1684年,是台灣的「小吃元年」。 

台南小吃中,若以海鮮小吃打頭陣,不得不提虱目魚和鱔魚,主要集中於康樂市場、水仙宮市場以及天公廟口。著名的虱目魚,由荷蘭人從印尼引進台灣,四百年來在台南養殖風氣興盛不衰。整條虱目魚都能充分利用,打成魚漿、做成魚丸,或是取皮和骨頭熬製成魚湯。 

虱目魚又稱國姓魚,有個關於虱目魚的趣聞,至今仍為人稱道。據說當時鄭成功登陸鹿耳門之後,附近漁民貢獻當地的特產魚給鄭成功,他問道「什麼魚?」,因為泉州話的「什麼魚」音和閩南語「虱目魚」相近,居民便以虱目魚稱之。 

鱔魚的變化也很多樣,炒鱔魚、鱔魚意麵等,是台南歷史悠久的傳統小吃。由於早期是淡水,無法養殖的野生魚類,當地漁民遂以對於環境的適應力頗強鱔魚為主要大宗。 

另一道位於安平路上的台南小吃蝦捲,也是與早期漁業有關。台南,因荷據時期、明鄭時期就有漁港的地利關係,漁業發達,但總是看天吃飯,有時漁獲大減,有時卻豐收到吃不完、也賣不出去。當時在台南的福州小兵,便將吃剩的魚肉打成魚漿,混入芹菜、高麗菜與絞肉,再放隻蝦子,以豬腹膜包裹,入鍋油炸,成了金黃酥脆的蝦捲。 

西門圓環的鹹粥、中西區民權路上的百年肉粽老店,以及中正市場內的米糕,也都是台南經典小吃。

很多人都說台南小吃偏甜,其來有自,日治時代的台南,大量產糖,因此糖遂成為庶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另一原因是,先民來台時,將閩浙地區鹹中帶甜的烹調習慣,也帶來了台灣。 

薑糖番茄,便是在這樣「甜蜜」的背景下誕生。切好的番茄,沾上以蔗糖、薑、甘草及醬油膏做成沾醬,酸甜中帶有些許薑的嗆辣感,是許多人來到台南必吃的餐後小點。 

 

早期是淡水,無法養殖的野生魚類,台南當地漁民,遂以對於環境的適應力頗強鱔魚為主要大宗,鱔魚意麵因此成為台南歷史悠久的經典小吃。    圖:翻攝自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虱目魚又稱國姓魚,整條魚都能充分利用,打成魚漿、做成魚丸,或是取皮和骨頭熬製成魚湯。    圖:翻攝自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網站

台南發跡的薑汁番茄,是在日治時代大量產糖的時代背景下誕生。    圖:翻拍自愛評旅遊網

金黃酥脆的蝦捲,相傳是明鄭撤台後,當時留在台南的福州小兵,將吃剩的魚肉作成魚漿,混入蔬菜、蝦子製成。    圖:翻攝自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台南的小吃口味,主要是由福建漳泉一帶流傳而來,四百年來,台南成為小吃之都,當之無愧。    圖:翻攝自交通部觀光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