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時,將2017年經濟成長目標定在「6.5%左右」,低於去年預測的6.5%至7%。由於超乎預期的保守,跡象顯示,中國今年將著手整頓嚴重造成霾害的污染性企業。

中國去年實際經濟成長率為6.7%,是26年來最低,今年下半年又逢5年一度的「第十九屆全國黨代表大會(十九大)」,如此攸關人民信心的保守數據,難免引發各界驚疑。

一般咸認,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近年來已明顯遇到瓶頸,貨幣與匯率等政策手段的操作空間也達極限,當前中國境內資金外逃嚴重,外部又遇上保護主義的川普當選美國新總統,在在都沒有樂觀的空間。

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霾害的嚴重程度,不僅世界衛生組織多次提出強烈警告,甚至出現「平均減損5年夀命」的數據,中國人民苦不堪言的憤怒,顯然也達臨界點。

過去中國曾經短暫成功「創造」藍天的實例,包括2014年11月為了北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以及去年9月為了杭州舉行的「G20(20國集團領袖峰會)」,不惜下令鄰近數省份的污染性工廠,預先於一至兩周前強制停工,因為效果顯著,而有「APEC藍」與「G20藍」之稱。

但停工證明有效的同時,也突顯中國的霾害,根本就是污染性工廠所造成。為了經濟而犧牲環境與人民健康的嚴重性,已經是中國領導人無法迴避的政治課題。

面對這個嚴峻課題,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明白坦承霾害嚴重,影響人民健康,並宣示將採取治理行動,誓言「藍天必定會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但是,這項政治承諾,絕不是依賴短暫性、大範圍的強制停工所能解決與兌現。因此,李克強超乎預期的放緩經濟成長,敏感的業者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釋出整頓污染性工業的政治訊息。

這對環保產業來說,或許會是利多,但是,對當前幾乎只能存在於中國的眾多污染性產業來說,若想繼續經營,勢必要大幅增加環保設備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