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17日下午舉辦記者會表示,台灣醫療院所每年產生12萬公噸的廢棄物,其中有9萬公噸無害的廢棄物可以回收再利用,另外3萬公噸的有害醫療廢棄物中,例如洗腎病患用過的針具和塑膠管,可以透過分類滅菌處理,每年大約可回收利用4千5百公噸。

環保署廢管處長吳盛忠表示,依據衛福部104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有7萬人洗腎,在595家洗腎醫療機構中,已有7成醫院回收洗腎病人用過的廢棄塑膠器具,總重量約7千5百公噸,其中有6成可以滅菌再利用。蒸氣滅菌的過程是經過攝氏121度高溫、每平方公分1.06公斤以上的高壓,再加熱60分鐘,滅菌完成後,再破碎分類成為再生塑料。

吳盛忠說,如果把這些醫療廢棄物送到焚化爐焚燒,每公噸的運送處理費用約4萬5千元,而回收滅菌處理每噸大約需花費3萬元,滅菌加工破碎後製成的塑膠半成品,每公噸可賣到1萬至2萬元,相較之下,以回收滅菌處理的方式比較省錢也很環保。

至於回收有毒醫療廢棄物滅菌後製成的塑膠製品,販售時是否需要加註標示?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經過高溫滅菌的塑膠製品,已無傳染疾病的危害與風險,不必在回收再生的塑膠製品上註明,但仍要提醒環保署,是否嚴格控管有毒醫療廢棄物的回收流向與滅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