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馬英九1日接受「湯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專訪,針對外界批評台灣過度依賴對中貿易,馬英九認為,最近這段時間台灣遭到的經濟困境,不完全是因為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經濟現象,世界各國出口減少,經濟發展遲緩,中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他還說,現在談統一等問題,談了也是白談,所以,沒必要討論。

馬英九表示,台灣是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GDP的成長有70%仰賴出口,因此,所受到的影響要比其他沒有像台灣這麼仰賴出口的國家大。他指出,台灣對中國的經貿成長最快的階段是在扁政府時期,當時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占總出口比例,從24%增加到40%,他上任後,反而把這個比例降至39%,沒有再成長,但是出口數量成長、貿易量成長,比例卻降低了,這就是政府努力分散出口市場所達致的成果。

馬英九說,台灣之所以能夠維持貿易量的成長,卻把對中國整體貿易量的比例下降,是因為台灣與東協的貿易量從14%增至19%,而與其他地區包括新興國家伊斯蘭區等,都是靠著這樣的方式增加。但台灣對中出口的比例仍高,是因為從2003年開始,中國就是台灣第1大貿易夥伴,「我們距離它這麼近,又是同文、同種,因此很自然地,他們是台灣第1大貿易夥伴。換言之,台灣不可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也不可能忽略中國這個最大的籃子」。

他進一步說明,在中國周邊共有23個國家或地區,其中有17個都是以中國為第1大貿易夥伴,所以這是一個區域的現象,不是只有中華民國。

而談到兩岸關係,馬英九也重申,台、中關係確實有改善,「小問題會有,但沒有大的問題」。至於是哪些小問題,他舉例,中國覺得兩岸關係發展到可以討論政治問題時,我們會說要看哪一類政治問題。像簽訂《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談與中國協商兩岸互設機構等都不排斥,但如果要談論更敏感,包括統一的問題,會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優先順序就是「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

他強調,台灣與中國隔海分治66年,雙方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不一樣。過去30年,中國做了非常大的改變,使得雙方差距確實在減少中,但是,對於一些核心問題,雙方還是有些距離,「我覺得,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討論這些還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馬英九認為,統一等問題應該等到雙方距離拉得更近的時候再談,否則現在談也是白談,不會有結果,在這個時候,並沒有那樣的迫切性,需要立刻討論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