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主委陳保基25日指出,台灣農業面臨的課題是經貿高度自由化、農產品開放市場的競爭壓力、以及極端氣候引發糧食安全挑戰,他認為台灣應加速成為自由貿易協定區域經濟體系成員,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他說,面對自由化趨勢,台灣農業必須厚植實力,務實檢討農業施政與法令鬆綁,從「生產型農業」轉型「新價值鏈農業」,以跨域合作的創新思維,創造農業加值效益。
陳保基是應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舉辦南方領袖教育學院講座,主講「創新農業,迎向未來」,從台灣農業的競爭力談到把關農畜產品談到提升農村經濟,不同的面向說明目前台灣的農業經濟與未來的競爭力。
他表示,早年台灣茶葉、蔗糖、洋菇、蘆筍、香蕉、豬肉等在國際市場地位舉足輕重,賺取外匯之外,水果、蔬菜、花卉品質佳,更是名揚四海,現在談到貿易自由化,開放農產品進口問題,台灣農產品被認為是不堪一擊、最無競爭力。
他指出,去年到今年,台灣農業旱災休耕面積逾4萬公頃,8月蘇迪勒颱風造成的農損超過35億元,加上小農經營型態缺乏規模效益,農委會即使編列年預算1218億元,但扣掉法定福利與補貼,如老農津貼、糧政及休耕、肥料補貼等支出,即佔67%,只有10%用於輔導產業,影響資源有效運用。
有鑑於此,陳保基認為,台灣農業亟需要從「生產型農業」擴大為「新價值鏈農業」,他提出產業加值、地產地消的觀念。在產業加值方面,他提出建立台灣農業的國際品牌,地產地消方面則要發揮在地特色產業並加值。他說在國外已透過業者主動揭露農產資訊、消費者掃描條碼、通路業者追溯系統和建立產品識別等機制,讓農民、消費者、通路商共同受惠,把關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