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原住民參選人馬躍・比吼21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希望加速推動《反歧視法》的落實。馬躍表示,日前有週刊報導一位曾從事酒店業女子的訪談,其中卻強調受訪者原住民身分及刻板印象的文字。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要好好檢視,所有學校針對族群和多元文化是否確實做到反歧視;另外,他也認為媒體該做好守門人的角色。他說,台灣正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可以制裁歧視的言論,所以對少數族群錯誤的刻板印象才會一再發生。

馬躍・比吼上午召開記者會,第三勢力的社民黨召集人范雲、綠黨政策部主任陳郁琦到場參與討論。馬躍說,日前某週刊發表一位曾從事酒店業的女子訪談,其中卻刻意強調受訪者的原住民身分,報導中也寫著「從小就在台北市區長大的詠詠是原住民。自認天性應該是很想解放」、「我們原住民天生體力好也喜歡性愛」等加深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文字,並連結至受訪者投入酒店工作的選擇等內容。

陳郁琦說,台灣已簽訂兩公約,「兩公約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反歧視的原則」,而這樣的原則應該要用在所有的法律上,「但台灣目前沒有一條法律定義歧視是什麼」。她說,除了透過罰則,政府應該透過一切積極性的手段來消除歧視,例如教育,應該從根本改變。她也舉例,20日晚間發生的捷運隨機砍人事件,加害人被貼上了失業的標籤,這樣卻「無助於解決問題」。

范雲則說,少數群體最容易被刻板印象化以及貼標籤,尤其是「群體在權力關係上比較弱勢」,標籤的負面部分就更容易被歧視。她舉例,先前有立委斷言「新移民生得太多」,當時婦女團體只能抗議,要求該立委道歉;但一旦有法律,「被歧視的人有法律的工具和資源可以反擊」。她認為無論是透過罰則或強迫上課的方式,其實「在提告或教育的過程,大家都可以學習理解與尊重」。

馬躍接著說,很多人擔心反歧視法會限縮言論自由,導致許多族群的議題無法討論,但他認為,以目前的「性別平等三法」為例,不同性別都能在工作與學校方面得到較公平的機會。他說,2016年台灣可能會出現第一個女性總統,這與性平三法「就是一個正面的關係」,所以反歧視法的通過,也可能讓少數族群有正面的發展。